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如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作者: 黄青海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00:58 被阅读151次

    我现在处于单身状态,没有带过孩子,当然谈不上什么育儿经验。不过,我大专时学过幼儿心理学,大概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还知道如果孩子心理发展不好,会影响到生理发展,甚至有不良生理反应。

    这就给了我一个信息,也许孩子的问题正是在告诉我他心里的感受没被理解,也许我对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

    绘本《糟糕,身上长条纹了!》就把这种因孩子心理问题引起生理问题的情况具体化、夸张化表现出来。

    卡米拉是一个很在乎别人想法的孩子,她会为了穿让同学印象深刻的衣服而感到焦虑。故事中,她因为掩盖自己喜欢吃青豆而焦虑,让她身上长出了条纹。接下去,她不只长出了条纹,还不断因为别人的想法而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卡米拉和整个房间融为一体。

    卡米拉身体出现了问题,她的父母当然就是给她找医生。可是,医生看了都找不出原因。即使找来了顶级的病毒专家,也束手无策。

    最后你猜卡米拉是怎么得救的,她是吃了一个老奶奶给的青豆,那是她喜欢吃却一直不承认喜欢的青豆。老奶奶懂得卡米拉内心的感受,让她接受了自己,所以就好了。

    育儿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不会是像身上长条纹、身体与房间融合的魔幻事件,更多的是与孩子吃喝拉撒睡相关,如厌食、呕吐、尿床……如果你不在意这些成长的小问题,可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

    布拉夫曼博士的家庭教育著作《看见孩子,看见自己》就是从这方面着手,教我们如何面对孩子只有生理症状却没有生理病因的问题。

    这本书的内容安排清晰明了,除了致谢、前言和结语,中间部分都是布拉夫曼从他50年心理咨询案例挑选出来的案例及点评,总共有24个案例。

    案例中出现的咨询对象年龄从两岁到十二岁,三到六岁的咨询对象居多。我猜可能因为三到六岁是人第一个心理与生理发生较大发展的年龄段,所以这个时候特别会出现心理与生理问题。

    便秘、尿床和大便拉到裤子,这类与生理排泄相关的案例居多。其实,这些情况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发生过,但太过频繁发生就有问题了。随着我们身体发育,控制大小便应该是能做到的。做不到,可能孩子对于身体正常排泄有某种恐惧,或者可能不知道自己能控制。对于前者,我们需要了解其恐惧的原因,帮他认识正常排泄;对于后者,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常规训练,如定时大小便。

    在每个案例的副标题中,布拉夫曼都简单写了造成孩子问题的影响因素。如“妈妈紧张焦虑,给孩子带来了情绪困扰”“常看到父母激烈争吵,担心父母离婚”“父亲吸烟,母亲超重,父母有控制身体冲动的问题”“母亲有暴饮暴食等问题,给孩子造成无意识的焦虑”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焦虑多数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毕竟这个阶段孩子经常交流的人是父母(如果不是父母带孩子,那就是养育孩子的人影响很大)。

    书名《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也与此相关,布拉夫曼在进行心理咨询前,都会简单了解父母情况,甚至还会让父母去做个心理咨询。父母在看见孩子问题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在烦恼孩子的问题时,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自身是否有问题。

    看完全书,我发现布拉夫曼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关键在两点:“第一,孩子要明白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第二,帮助父母明白他们如何根据孩子的症状去进行解读。”

    三到六岁的孩子,处于语言能力发展阶段,许多时候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当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感受,而做出不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行为,就会对他们造成困扰。布拉夫曼主要工作就是解读孩子的语言。

    他的解读方式主要是通过孩子的图画进行的。虽然孩子不能画多形象好看,但画画是孩子无意识表现的一种途径。而且通过图画进行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方式,如经常提到的“画房树人”。

    书中大多数案例中都配有咨询对象当时画的画,有的是能看出画的是什么事物,有的是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只有线条。有时候,只要对方还想画,布拉夫曼都会让他继续画。

    他的解读不是个人臆测,而是建立在与对象交流的基础上的。他会一步步地向孩子提出问题,然后再一步步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孩子进行确认。这一点是值得学习的,就是他不会一下子就盖棺定论,说这孩子怎么怎么,而是确保与孩子达成一致的想法。

    书中也有咨询对象年龄十二岁的案例,其中有一个我觉得比较特别,值得一提。十二岁的曼迪患有持续九年的髋部疼痛,推算一下,问题发生的时间就在三岁时。可是,医生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病变。

    在咨询过程中,布拉夫曼发现曼迪家庭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当成员有沮丧、难受的表现就会被视为是疾病的信号,然后就会进行关心,给出医疗方式。

    当曼迪稍微表现出行为不正常,就会被认为髋部又疼了。也就是过度对于疾病的关注与焦虑,造成曼迪的困扰。可能曼迪三岁时真的髋部疼痛,但因为父母的焦虑敏感使得她的这种疼痛感一直持续着。

    这一案例值得我们注意,原来我们过度关注问题,会让本来没问题的人有问题。

    最后,提一下书中透露出来的国外心理咨询机制。差不多每个案例开头部分都会提到转诊函。转诊函上,家庭医生或者主治医生就会讲清楚病人的症状以及诊断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当医生发现无法从病理上解决病人问题时,他们就会给出心理咨询的建议,也会主动推荐心理咨询师。布拉夫曼在咨询中,也会建议父母去进行心理评估或心理咨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如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si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