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对于这些评价,柳下惠有过之而无不及。
坐怀不乱
柳下惠爱惜自己的品德,但救人一命对于柳下惠来讲一定是更重要的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经诗经记载:
传说是这样的,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
这是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这个故事传到如今在使用上褒贬皆有。然而,对于柳下惠来讲,除却救那女子一命心无二念或许就是个平常事。
孟子曰:“食色性也!”
在柳下惠这里,礼可化情。坐怀不乱的故事即反应了柳下惠的仁慈的,也凸显了他对于救人一命而挑战人性的决然,并且真就做到体现了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直道事君
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所以,柳下惠没有周游列国,这也是非常明智的见解。
以信誉为珍宝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唯一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柳下惠可谓勇者不惧。
孟子眼中的柳下惠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长寿之仁者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
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柳下惠后裔播迁四方,其后人聚居的地方,多有其庙祀,往往被附会成其故里。
由此可见,柳下惠是个长寿之人。拒记载,柳下惠在哪里都乐呵呵的。那是柳下惠对人性的认识是深刻的,由孔子对于“仁”的解释来看,柳下惠“仁”吗?柳下惠就是一个居仁由意的人,总是处与“仁”的状态之中。这可能是他长寿的关键所在。
秦王对柳下惠的敬重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据说,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死无赦。”
由此可见,秦王对柳下惠有多敬重。
柳下惠之为人,再无二者。
百世之师,和圣柳下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