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影评人到底能不能说“张艺谋已死”?

作者: 枇杷阿姨 | 来源:发表于2016-12-21 17:32 被阅读104次
    《长城》

    前情:这是一个问题的回答,问题是这个——

    影评人“亵渎电影”微博发文称“张艺谋已死”,你怎么看“亵渎电影”与乐视CEO的微博大战?

    相信我,亵渎电影说这句话绝对是怒其不争的意思,而怒其不争的前提是我们“曾经爱过”。

    烂片届有一个神奇的悖论,你说某某片子是烂片,人家说你没看过就没有发言权,等你看了说再说人家是烂片,人家是我的票房多少多少,可不嘛,我们都是为了有说你的发言权才去贡献的票房啊。

    我还没看《长城》,也不准备看了,不是因为烂片预期,主要是没时间也对题材兴趣也不大。所以我大概没什么评论这部电影的资格,不过从各方面消息应该可以有个基本结论吧,这是中国迈向大片时代在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大胆尝试,但是剧情的羸弱让大家都不太满意。

    个人的张艺谋电影最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相信再讨厌这片的人都会承认,《长城》绝对不是毫无可取之处,但这是张艺谋啊,这是一个拍过《活着》和《红高粱》的导演啊,这是一个拍过《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的导演啊,大家对他的要求怎么可能只止步于技术、特效或者诚意呢?

    影评人当然有自由发表自己任何观点的权利,我们都知道那句话——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在社交网络和粉丝文化如此盛行的今天,说句实在话的难度着实大了不少,而专业、诚恳、全面思考的评论人更是难得。建议大家不要只关心“张艺谋已死”这句话,可以看看“亵渎电影”随后发的几则声明,也许能学到很多。

    这件事唯一的症结在“张艺谋已死”这句话到底能不能构成“人身攻击”。很可惜“人身攻击”本身在法律上就是个特别模糊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实在难以界定。按照我的理解,我认为是否构成人身攻击首先要看被攻击人的感受,张艺谋导演虽然没说话,以乐视影业的态度来看他们显然认为构成了;其次要看攻击者是否是主观恶意,如前所述我认为亵渎电影是对事不对人,并非主观上恶意诅咒;在没有的前提下如果这话真的很过分是我们社会约定俗成绝对不能说的,也可以作为构成条件,不过这话显然没那么过分。所以咯,说是人身攻击过分了,不过还是希望所有有志从事各种批评行业的人注意说话的分寸,希望大家发出的评论都是这片为什么烂而不是这就是个烂片,虽然后者更吸引眼球。

    反过来说不过是个影评人发了条微博,片方至于那么大动静吗?

    传播学有个理论叫沉默的螺旋,大概是说当一件事已经形成社会主流看法时,人们在发表自己意见时往往会靠近这个看法让自己的观点与大众形成认同,这一点在电影评论中被突出显现。还有个理论叫意见领袖,他们是公众领域的活跃分子,影响着大众观点的形成,影评人显然就是电影领域的意见领袖。 鉴于此,影评人的一两句话有可能影响一部电影的整体舆论导向,片方当然无法坐视不理,只是我实在觉得今年各种撕逼事件中公众人物们采用的公关策略让人捉急,建议公关团队们好好学习。

    《百鸟朝凤》

    还记得《百鸟朝凤》上映的时候看过几篇关于吴天明导演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在张艺谋的《三枪》上映的时候吴导作为曾经的恩师强烈的批评过他,认为是艺术上的极大退步。这恰恰是《百鸟朝凤》欠缺讲述的部分,艺术之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真的不需要被妥协和改变吗?如果是为了传承的改变,算不算是对坚守传统的妥协?改变之后的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本身吗?徒弟做了改变者,他拍出有影响力的大片,但被人骂;坚守传统的师父被赞誉,但拍出的作品无人问津。

    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只好被时代吞噬,如果是被迫的裹挟前行——是违背初衷的放弃,还是为了更好地坚守的妥协呢?

    说到底,虽然张艺谋这些年的作品我都不喜欢,但个人并不同意“张艺谋已死”这句话,即使这里是指他的艺术生涯。在转变的路上,我们还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和耐心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乐视影业发出的是“警告函”而非很多人口中的“律师函”,前者的法律效力要小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所以影评人到底能不能说“张艺谋已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wq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