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座大山里,我们这个山村叫太平村。
生活了多少代人已无从知晓,只知道村里有个庙,也是我们的宗祠,因为村里只有我们许姓一家。依照宗祠里供奉的祖先牌位计算,宗祠怕是有千年历史。
宗祠座北朝南,从前往后,由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五部分组成,背山面水,可谓藏风聚气。祖先牌位摆放的位置冲着祠堂大门,高低依次排开,最后一面是神位。祠堂正门两旁各有一排石碑,一面八个,一面七个。令人疑惑的是这些石碑都是无字碑,表面平整光滑,一个字没有,始终是个谜。按照常理说,家庙供奉的都是历代族人,而这两排无字石碑却显得不伦不类,多年来从无人说的明白。
祠堂基本都由我爷爷管理,二爷三爷协同。宗祠历史久远,为砖木结构,且雕梁画栋形态各异,虽经岁月侵袭有些破旧,但是艺术价值却还是有的,所以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常常有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村里大概有一百多口人,族系分三支。分别是我爷爷、二爷、三爷。其实二爷三爷不是我亲爷爷,是村里另外两支族人的长者,当年都有七八十岁。那时我还小,听老辈人常说,我们村人能文能武,我们祖上曾在知府衙门做事:也出过捕头之类的武官,虽然官阶不大却吃的都是皇粮。
太平村素来确有崇文尚武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人都以发展经济为主,但是读书习武的习惯却没有荒废,大人小孩基本都能耍几下子;同时,四书五经也是各门孩子从小都要做的功课。这都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族人一直遵守。这也是太平村和方园几十里村寨大有迥异的地方,甚是独特。
然而,从那一年开始,县文管所来人,让平静的山村掀起一场震惊世人的波澜。
县里文管所来人,说要和我爷爷谈谈。县文管所的意思是将太平村破旧的祠堂修缮一下,政府出资,村里不用拿一分钱,还将宗祠列为文物保护项目,并强调这是县里统一修缮文物古迹。
依照祠堂留存的年限和艺术考古价值,列为文物是没有问题的,并且是县里出资修缮祠堂,本是件好事,却遭到爷爷,二爷、三爷的极力反对。爷爷甚至不顾八十多岁的老胳膊老腿,拉着拐杖带着二爷三爷追了一里多地,一直追到山口小六哥开的小茶馆,反对态度可以用歇斯底里来形容。我也从来没见过饱读史书的爷爷发过这么大火,平时只是对偷懒不用功的孩子们指指点点,这次发大火很让人不理解。后来想想,爷爷之所以敢对公家人发火不止是仗着年纪大,更重要的是我叔叔当时是县里的副县长。
依照三位爷爷的说法,宗祠是家庙,承享祖上荫德,子孙方才不离不弃。多少年来村里平安无事,全靠祖上荫德佑护,况且还有几个出息的孩子都上了大学,分别在不同单位工作,吃的都是公家饭,所以不能强行修缮宗祠。不能动了神位,不能惊扰祖先,这是祖上留下的祖训,世代不变。
县文管所的人先后又来几次做工作,均以失败告终。后来三位爷爷索性轮流住在祠堂里守护,阻止文管所人员进入祠堂。最后一次我爷爷甚至用拐杖戳破了一个工作人员的脑袋,事情最终闹大,上了县里的新闻,一片沸腾。文管所最后只能请示我三叔,希望我三叔回趟老家,做做族人的工作。
族人为何强烈反对修缮家庙?
三位爷爷为何如此反常抗拒反抗?
难道只是因为祖训,没有一点变通吗?
难道……?
当时众说纷纭。有说是祠堂里有传家宝;也有人说祠堂背山面水,正建在龙脉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反正说什么的都有,闹得满城风雨。
然而,故事刚刚开始。随着事件的进展,一步步揭开了宗祠的神秘面纱,揭开了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惊天秘密……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