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槐花香满路,
各家争摘送下厨。
铁笼蒸得贝齿出,———槐花形如美人贝齿。
三碗饕餮祭脏腑。
阴历五月,就入孟夏,草木愈加丰茂。在华北农村,只要有槐树的地方,便到处都可闻见槐花浓郁的香气了。洋槐花蕾可以入食,农村人大都爱吃。以前的农村,物质条件落后,而一家子人口又多,主粮是远不够吃的。是以,槐花,榆钱等草木都是粮食,都是农民赖以糊口的副食。而今,农民白面、大米都吃腻了,更不必拿槐花当饭吃。但是,清甜爽口的槐花却让人不能忘却。每年槐花盛时,人们依然乐于拿它做饭。
[那些花儿]:五月槐花香满路 [那些花儿]:五月槐花香满路我们在孩童时,常享受生吃槐花之乐。不上学时,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在村里疯,不怕烈日当头,也不怕斜风细雨,任着自己的性子去野。能让这帮顽童安生会儿的事情不多,吃槐花是其中之一。每每玩累了,或是正好从槐树下跑过,我们便被槐花的香气勾住了。你看吧,一人大喊:“槐花!槐花!”所有人便同声欢歌,蜂拥而上了。年龄大的飞身上树,盘坐大树枝上,一面成把地捋下花蕾往嘴巴里乱塞,一面折断细枝扔到树下,给不会爬树的小伙伴吃。小伙伴们嘻嘻哈哈,争拾槐枝,猛塞猛吃。吃得尽兴了,孩子们就扔下只剩了叶子与葛针的槐枝,又往别处淘气去了。
我小时候就比较乖,是不怎么淘气的,尤其七岁进了学前班后就更安稳了。故这种似蝗虫般“团餐”槐花的事参加的不多。记忆里真正深刻的是母亲做的槐花饭。
我们家吃槐花是不需要出门的。老家是四合院样式的,有两进大院,院子里树木不少。有桃树,杏树,梨树,枣树,沙果树,皂角树,桐树,榆树,香椿树,还有就是槐树。老院子虽不能说比鲁迅的百草园还有趣,但也自“四时常闻花果香,昼夜每见鸟蝶翔”。有别人家少有的逸趣。
槐花饭是时令饭,一年里只这些日子吃得到,过时则无。因此,忽然有一天母亲说:“今天中午吃仡佬(方言音)面。”我心里便似遇到节日般兴奋开了,准保一小时要催问二十遍“怎么还不去摘花?”。母亲总会笑着说:“不急,摘槐花多现成呢?”
快晌午时,母亲才找出竹竿,扛到院子里钩槐枝。老槐树比房子还高很多,树皮皴皴的,叶子嫩绿嫩绿的,香气扑鼻的花蕾洁白如玉,微泛黄光。母亲站在树荫下,两手掣着高高的竹竿,仰头看准要够的枝条,然后把竿钩搭于枝根,小臂一拧,向下一拉,复一抖竿身,那挂满花蕾的枝条便坠落下来了。此时,早已候在树下的我便跳步上前,一把拖走,蹲下身子,捋下花蕾,扔进盛水的盆子里。不光幼小的我边做边吃;母亲也时不时会停下来,捡起一枝,薅它一大把送到口中乱嚼。微带汁露的花蕾甜丝丝的,沁人心脾。
我们总是很快就能捋摘一大盆。摘够了,我们便拿水淘洗数次。然后,控了水,放到阴凉处晾干。
之后,盛出够吃一顿的花蕾,放进面盆里。兑进净水,按比例放入面粉———所谓比例全靠目测了。一面撒面粉,一面拿筷子搅拌。多少面粉合适,全看个人口味了。待面粉均匀的包住了花蕾,且认为软硬适中后,就该放盐、香油等佐料了。如此,准备工作就结束了。
剩下的事情就是把笼锅拿出来,填了水放到火上。篦子和笼布放好了,遂将备好的槐花面团堆在笼布上,盖好锅盖。如此蒸个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便可以出锅了。每到半熟时分,槐花饭的香气便随着大气溢满厨房了。等到真正出锅时,屋子里院子里便全是饭香了。应该说蒸出来的槐花饭并不好看,呈干糊糊状,但是,入口香甜,极为下饭。
槐花除了可以拌面蒸吃,还可以作饺子馅,煎饼馅,还能和玫瑰,豆浆放一块儿煮成奶茶。只是,这些做法吃得不多,印象就淡多了。
如今,阴历五月也快到了,家乡的槐花就要开了。我却吃不成了。不过,却可以想像母亲吃槐花饭的样子。
五月槐花香,
摘洗下厨房。
天涯何处尝?
游子梦故乡。
[那些花儿]:五月槐花香满路把槐花称为美人贝齿,而称槐花蒸饭为贝齿米,是我个人的发明。
网友评论
作者: 平凡的爱好
开篇用的诗句,文章直接进入了主题,让我立刻知道槐花可以吃,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
其中写了童趣,让我一瞬间回到了童年,童年里怎么能少了妈妈呢,直接把妈妈拉了出来。这个过渡也非常好!
"槐花饭″呼应而出。
细节写得很好,如采摘用竹竿是:"扛″,"高″,"掣着″,"钩搭″。
我又怎么做?
"仰头″,"小臂一拧,向下一拉,复一抖竹竿。″,"跳”,"拖”,"蹲″,"捋下″,"扔进″,"捡″,"薅″,"嚼″,用到的动词真多。
结尾还是用诗句来接结尾。
感觉作者想家了,想妈妈做的"贝齿米″了。
很温馨的一篇文章。
我给10分,虽然没得奖,但我给你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