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老师的时候教过小朋友这样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以前自己学这首诗的时候,完全就是不过脑子的背诵。当要把这首诗讲给学生们听的时候,却更深刻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
贺知章年少离家,从浙江的考试状元一路做到太子的老师,官运亨通。要退休的时候也是风光无限,皇上亲自率太子和百官到长安城门为他送行。
贺知章很是激动,心想,回到家乡后父老乡亲肯定也会像皇上一样热情地迎接自己。谁知,由于他年龄太大了,家乡的人都忘了他是谁,谁也没有出来迎接。即使他说着家乡话,也没有被人认出来。
这时有两个小孩儿在旁边玩耍,贺知章招呼他们过来,还没等贺知章开口,小孩儿就先问:“你是哪来的客人哪?你要找谁呀?”
听到这句话,贺知章伤心不已,彻底崩溃了。没多久,就病死了。
即便是一辈子的人生赢家,仍难以摆脱家乡在心中的地位。当家乡的人都不再认识他的时候,好像人生都没有了意义。
02
记得以前看过刘强东的一个采访,大概是说,他曾经把他的父母都接到过北京生活,想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但是二老非常不习惯,最后还是又回到老家。
不管大城市的生活多好,自己习惯的有着人情味的家乡,才有最踏实的生活。
这两天回老家,感觉也是这样。
还是老房子最熟悉,还是老街道最亲近,还是老邻居最有回忆。
哪怕是在一个村里,搬到别的街道十年,也不如自己小时候的街道亲切。
虽然,小时候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虽然,邻居家从旧房子变成了新房子;虽然,邻居家都已经有了下下代。
但是,从小长大的痕迹永远在那里。
路上遇到熟人,都是好几十年没见过的。时间好像“刷”的就这样过了几十年。
03
但是,跟《回乡偶书》一样,认识我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小时候的熟悉的那些老人,很多已经不在了。但是却多了很多我不认识的下一代,一群群不认识的小孩儿在马路上跑来跑去。
还有很多后来嫁过来的媳妇,也是我完全不认识的。而且,不认识的只会越来越多。我很能体会贺知章的心情,虽然我30多,他那会已经80多。
而且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大家不再需要都到地里干活,不会频繁碰面。串门也越来越少。即使生活在村子里,也有很多人不认识。
每家每户都垒着高高的墙头,严实的大门。不像以前,低矮的墙头,一下子就能望到院子里。
说到底,农村的生活也越来越私密了,人与人的接触也越来越少了。它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