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内这一周讨论的话题是——内驱力。何为内驱力?以我的理解,就是内部动力,或者说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
内驱力是瑞士著名哲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提出的。是指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它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认知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这种内驱力多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
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获得认知内驱力,需要老师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兴趣。这让我想起课堂上的老师讲解和传授知识。比如,讲一节新课,第一个环节,往往要设置情景。讲《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一课时,我这样设置情景导入:同学们,认识猎豹这种动物吗?有的孩子说认识,而有的则说不认识。于是,我利用图片加文字的方式,把猎豹这种动物让孩子们有了一个了解。接着,我又问:“猎豹跑得如此快,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呢?打开书,去找找答案吧!”就这样通过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好奇心走进了文本。
第二种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
这种内驱力,我的理解它是一种自觉行为。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上高三的女儿,因为联考成绩不理想,给我写的一段文字,在文中,闺女说担心明年高考考不好,给父母丢脸,自己的未来也一片黑暗。我告诉她,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自己是学习和未来的掌控者,父母和老师只是帮助你成长的人,我们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父母是你的副驾驶,你才是驾驶员,不要考虑给父母丢不丢脸,而是,扪心自问,你是为谁而学习?
第三种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生身上,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
拥有这种内驱力的孩子非常多,比如,复习课上,我为了让学生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今天,谁会背的话,先来我跟前接受老师的检查,然后,把你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下课后,我把会背同学们的名字拍照发班级群里,让咱们的家长看看,谁家的孩子这一节课这么用功。刚把任务和要求布置完,孩子们都快速行动了起来。我发现,这种方法屡试不爽。由此,他们的这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应该就是附属的内驱力。不过,这种外部内驱力,只适合幼儿和小学生身上,到了初中甚至高中,可能更多需要的是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吧!
无论那种内驱力,都是需要内部唤醒状态,或唤醒他人,或唤醒自身。但只要你拥有内驱力,就不会停滞不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