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民族弹拨乐器中,古琴、古筝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文化历史、外型特点、旋律音色等都迥然不同。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古琴。
喜欢古琴,喜欢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古琴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体现了中国音乐艺术的至高境界。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得到了世界公认。
喜欢古琴,喜欢她圆润清净的音色。古琴的音量相对较小,适宜在安静的环境中演奏、聆听,因此古琴也被喻为“与内心交流”之雅器。在这种“虚静高雅”的韵味中,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使听者得到共鸣。但古琴曲并不因此而固守清微意境,也有如《酒狂》《广陵散》等旋律起伏比较大、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的乐曲。
喜欢古琴,喜欢她相关的诗词歌赋。古语有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古琴,历来是文人雅士的“标配”。孔子、蔡邕、嵇康、阮籍、苏轼、朱熹、雍正、乾隆、谭嗣同等历史名人都精通弹琴,还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如:《风中琴》(唐.卢仝)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喜欢古琴,喜欢她带给教育的启迪。我校校名中就有“琴”字,这是建校当年因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得来。因此,在新校迁建的过程中,我们升级学校的“一训三风”,建构校本课程,得到了很多与“琴文化”相关的启迪。如下:从“琴德”引发的艺术审美课程建设思考。
初识古琴(低年级段):新生开学日,走进学校古琴陈列室,认识古琴的样子,观看古琴文化发展史短片,听辨古琴的声音特征,初步建立对古琴形制和音色的感知。开发校本美术课,让低年级学生都有“画一画”的体验,为下一阶段的活动奠定基础。
琴曲欣赏(中年级段):将“琴曲欣赏”作为校本音乐课,向家长、学生双向开放。主要引导他们欣赏古琴名曲,通过课堂观看演奏家弹奏经典琴曲视频、教师现场演奏示范等形式,理解古琴的音乐特色,感受它“表面上极简约,内在神韵、意境却很丰富”的精深高妙的美学内涵。
弹奏古琴(五年级):成立古琴社团,以弹奏古琴为手段,向古琴文化纵深、纵广方向探索。了解与古琴制作相关的文化;观察古琴形制,感受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学习古琴减字谱,练习弹奏小曲,体验中国式的审美情趣;了解与古琴音乐相关的诗词歌赋、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与古琴之间的故事。
创编诗词(六年级):此阶段,将古琴文化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每一位临毕业的学子,能独立完成一首微型的与琴小相关的诗。以“诗词朗诵+古琴配乐”的形式在毕业典礼上呈现出来,以此感恩母校,抒发远大志向。
如今,新校启用三年整了,当初的设想已经点点滴滴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构、师生培养等方面体现出来了,一所有文化、有气质的学校正在积极生长。
喜欢古琴,喜欢落实在自我修养的提升上。我自购古琴、琴谱,与古琴深度接触,努力让自己与学生的对话不止步于文字和课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