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达生》的最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孙休向老师扁子抱怨自己的命运,扁子告诉孙休修道的道理:“忘其肝胆,遗其耳目,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并告诫孙休要对现状知足。事后扁子担心孙休无法理解而更加迷惑。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
踵:到,走到。
诧:告知。
孙休询问老师:“以前从没有人说过我修养不好或是不勇敢,然而我在田间却没有好收成,为国君服务却遇不到好的世代,在乡里被排斥,在州里被驱逐。我是得罪了上天吗?我怎么会遭遇这样的命运?”
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扁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得道之人的自然修养吗?忘掉肝胆、耳目,无知无觉地身处尘世之外,逍遥傲游在无为的世间,这就是有所作为但却不依仗自己的功劳,助长万物而不进行主宰。如今你用知识来惊醒愚钝的人,修养自身来显露他人的污秽,凸显自己的样子像是高举日月而行动。你能保全自己的形体,没有因伤残而夭折,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感到幸运,怎么还会去怨恨上天呢!”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
孙休走后,扁子叹息,弟子询问缘故。扁子说:“刚才孙休来时,我告诉他修道之人的德行,我恐怕他会因为过于震惊而更加迷惑。”弟子说:“不会如此。如果孙休的话是对的,先生您是错的,错误不能迷惑正确;如果孙休是错的,先生是对的,那他是因为迷惑才来请教,您又有什么过错呢?”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安平陆而已矣。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扁子说:“不是这样的。以前有鸟飞到鲁国郊区,鲁君喜欢它,用祭祀的食物来喂食,为它演奏音乐,但这只鸟却担忧悲伤,不敢进食,这就是用养护自己的方式来对待鸟。若用养护鸟的方式来对待鸟,就应该让它栖息在山林,浮游在湖泊中,进食蛇肉,如同生活在平地上一样。如今孙休见识浅薄,我告诉了他修道之人的德行,这就像是用马车载着老鼠,对着小鸟奏乐,又如何不使对方受惊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