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时有“天地君亲师”这一说法,老师与“天、地、君、亲”地位一样并能同时供人供奉朝拜,体现了老师这一角色的崇高。今日下午,我推荐一篇文章,文题叫“尊师粽”——题记
吃粽子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在人生道路上交替了60多个春秋的我,品尝过的粽子可谓五花八门:不仅有本乡本土的火腿大栗粽,有嘉兴的五芳斋粽,海南的芭蕉叶粽,台湾的八宝粽……然而,吃尽东南西北的品牌粽,最难忘的还是磐安山区的“尊师粽”。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生计,我来到磐安(当时属东阳县)深泽乡殿口村任民办教师,学校设在破旧的祠堂里,全校就一个班30多名学生,我是里里外外一把手。那时,农村的经济条件十分艰苦,玉米羹、芥菜饭还填不饱肚子,粽子简直就是一种奢侈品。然而,无论怎样穷,一年一次的端午粽大多是要裹的。
山里的农民会算计,平时勒紧裤带,也要藏些糯谷下来。待到四月底,山民们就从坛坛罐罐里倒出这些珍藏了大半年的“宝贝”,趁着天晴晒一晒太阳,然后拿到加工场碾成米,有的为了节约点钱,就用最原始的石臼捣米。
大多农家裹的粽子不多,每个人能分上几个粽是有规定的,小孩的粽子个头要小得多,往往是长三角形的。为了能多裹几个粽子,百姓们常常在馅里做文章。那时,粽馅的原料大多不太讲究,只要能塞进,可以吃就行,诸如豆腐干、芋头、番薯、南瓜等,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家,是用咸肉制馅的;即便是比较拮据的农家,也要象征性地裹几只肉粽。这样煮起的粽子肉香飘逸,在邻里面前也不失面子。
说来也奇怪,每当端午那天,学生早上来上学时,手里都提着一对粽子。走进教室后,把粽子很恭敬地放在讲桌上,这在当地称为“尊师粽”。在那穷山沟里,半吃皇粮的民办教师可算得上“大人物”了,是百姓心目中最受尊重的人。自然送来的粽子个头最大,里面的馅也是最好的,而且外观上也是最漂亮的。由于山区的不少学生要背着个小弟(妹)来上学,这天父母让小弟妹也拿一双粽子送给老师,算是“拜师粽”。
这样一来,讲桌上的粽子就有百来个,高高地叠成了一座“粽子山”。我尽管爱吃粽子,也无法在一两天内“解决”,当时没冰箱,天一热,粽子容易变质。如果把粽子送回去,这是当地百姓最忌讳的,以为我瞧不起某某。
怎么办?当时村里有个家长,给我出了个主意:把粽子一个个切开,挖掉馅(大多是咸肉),把去馅的粽子扔进一个小缸里,再放上足量的红曲酿米酒,那些挖出的馅放锅里炒一炒,又成了一盘菜。
过了十天半月,我就邀请家长来校,品尝粽子酒。一时间,整个校园充满了酒香和笑声。
38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年山沟沟里“尊师粽”的芳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讲述人韦春森)
编辑:王雅楠 作者: 来源:东阳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