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中医有什么理由?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3-05-15 18:31 被阅读0次

              反中医有什么理由?

                        黄岐之 

          [概要]国人反中医主要是从文化反思到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三个方面,从西医的认识角度分析批判中医是反中医人士的观点。本文从下面几方面议论反中医的理由。(1)中医不是医学。(2)中医不科学。(3)中医哲学不正确。(4)中医不规范。(5)中医不直观。(6)中医不能治病。 

            网络上有帖言,(张功耀)“我发现,我与方舟子反中医,在基本目的上相同或相近的,但在学术主题和讨论风格上则各有特色和侧重。方先生侧重于利用现有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的成果,从普及科学知识的角度来反中医。我主要是从科学史(主要是医学史)和科学哲学(主要是医学哲学)的角度来反中医。”

          似乎反中医有不同阵营,一个是说中医不科学(方舟子为代表),一个是说中医哲学不正确(张功耀为代表)。

          一,中医不是医学。

          从国内反中医历史来看,上世纪的“科玄之战”,将中医作为腐朽的文化一部分,当作巫术之类落后的迷信来否定,不承认中医的医学价值,认为中医与其它传统医学一样,仅仅是经验医学,不能与现代西方医学相提并论,应该废除和反对。

          历史与国人开了一个玩笑,认为不是医学的中医,在近代医疗落后的中国历史中,发挥了诊病救人的具大作用,维护了社会的发展。有不少不相信中医的人士,病危靠中医医治活命的例子,举不胜举,民国政府的“废止中医案”也不得不中止。

          事实教育了国人,中医是有实效的医学技术。 

            二、中医不科学。

          方先生与张先生两大反中医阵营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的“现代版”,他们都认为中医是有理论有实效的“经验”,但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认识,准确地说是不符合现代西方医学认识体系,是伪科学。方先生从西医知识角度反中医,张先生从现代思想与思维角度来反中医。

          黄岐之先生在《中医得罪了谁?》《谈中医与西医之争论》《中医的简述》《医学,科学,迷信》等多篇网络文章中,进行了思考及论证。我们的学者:(1)如果不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方法和方式,高于其它学科的认知;(2)如果认为(某学科)科学认识是唯一的(绝对的)、不能有不同的认识;(3)如果认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是没有局限性,某种认识一定是全面且正确观察、分析并获得唯一结论;等等。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人类的医学理论只有西医,以西医作为医学的标准,当然无法理解或诠释中医,可以说“中医是不科学的”。

          西医是医学的标准吗?西医能医治所有人体疾病且达到最好吗?西医理论和技术不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缺陷吗?这个问题请大家关注西家专家的观点或咨询医学专家,千万别道听途说,非专业人士脱离实际的说道不可信!

          实际上,中医认知是符合科学理论认识的医学体系,有科学体系全要素,包括实际问题、科学理论体系诸要素、其理论在实践中能有效指导医疗技术。中医是人类医学的部分,西医是人类医学的另一部分。西医是科学,中医也是科学。科学理论才是人类认识的标准,西医不是人类医学认识的唯一,更不是标准。

          与世界其它民族的传统经验医学不同,中医有理论和技术完备的科学体系,其理论认识与现代科学体系是契合的,被钱学森称为“前科学”,被杨振宁称为“总结”的科学。因此,中医虽然古老,但并不腐朽!

          否认中医为科学的观点,是缺乏科学认识观的表现,不能去谈及科学精神!

          三,中医哲学不正确。

          了解中医的人士都知道:“阴阳学说”“气一元论”“一气生五行”等。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学学”。阴阳并不是玄论,而是人体生理矛盾的反映。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分析,阴阳学说符合矛盾论观点,是符合人体生理矛盾的具体体现,阴阳学说更能说明人体生理矛盾的复杂性,黄岐之在《中医的哲学与伦理之议》网文中谈及。 

            阴阳学说之观点源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自然观,运用并发展于中医理论技术。人体是活体,活着的人体与死了的人体是不同的,中医关注“活体”生理,于是有“气”和“阴阳”,西医关注“死体”结构,于是有解剖结构成分及分析。例如,“经络”是中医的基础,经络的存在与人体生理密不可分,但是对于死人,经络就不存在了(黄岐之在《中医经络的确是存在的》网文中谈及)。“气”的概念也是如此。

          中医的哲学基础是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哲学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观基础之上。中医(活人的生理)的物质不是单一、相互可独立的,而是混合、微观、动态变化的体系,与西医中的物质是确定、可分、可见、稳定的观点不同。不同的物质观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其理论思维特点也不同,黄岐之在《中医思维的思考》网文中谈及。 

          无论是方先生的“中医不科学”,还是张先生的“中医哲学不正确”,都是科学思维的片面性分析与运用,脱离实际,背离科学理论及精神的表现。将不同认知体系等同,坚持一种认知体系绝对正确,而由此去观察分析另一种不同的认知体系。比喻研究物质,物理学重在运动与能量变化、关注物体个体,而化学重在结构与分子变化、关注分子群体,两者相关,但视角不同,理论不同,表现也不同,由此,才有现代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之分。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从实践中认识问题,能经历实践检验的认识与技术理论和观点。违背这一基本原理去大谈科学,是假科学。黄岐之在《中医是伪科学还是超科学》 网文中谈及。 

          四,中医不规范。

          中医不规范,没有可操作性吗?中医理论体系完整,不亚于西医理论体系。从《黄帝内经》的理论认识,《伤寒论》的方证辨证,还有理法方药和大医精诚等,涉及中医诊治的规范,操作要求。 上千年的中医经典无数,有中医各科专论和医治规则。黄歧之在《中医的“玄奥”与“简单”》《中医之妙在于“方证”》等网文中谈及。   

          中医的特点不同现代西医,让熟悉现代教育的人们感觉到“不可思议”,这种“神秘”感在真正的中医大师面前是不存在的,他们认为“中医没有神秘,只有一般”,中医是有规律可循的技术,方证是方药与病证的对应,这种规律需有纯熟的中医基础才能把握。

          四,中医不直观。

          中医不直观,诊治不能数据化,易出偏差,这是非中医人士对中医的感受。 西医的化验、影象检查,获得人体生理或病理的数据,对比诊治数据表,确定患者的病情。西医的标准化、数据化和影象直观化,让人们体验到现代科技的神奇,而这些现代科技的表现是建立在科技机器精密和性能稳定的基础上,需要医务人员借用这些信息来诊治,而不是依赖这些信息去诊治,成为机器的奴隶。事实上,人们对现代科技的依赖产生了新的医学问题,黄歧之在《看病,电脑能代替医生吗?》《谈西医知识与中医技能》网文中谈及。人体的疾病医治的主体是人,即医生,而不是机器。如果,机器能替代医生,或医生过度依靠标准化、数据化及仪器的影象去诊治,医生面对的病人将不是人而是机械设备。

          在人类所处的大自然中,人体是最复杂而神秘的事物。在生命的认识方面,人无能力制出一粒稻米,播种土地,长成稻草。人是生命中最高级的动物,随着人类对人体生命和生理的认识的深入,现代西医学认知偏离了生命的自然性,显现出认知的幼稚或片面。

          中医的四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与各种辨证方法(例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等)等结合,能准确地了解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变化及疾病的情况(病性、病位、病证等)。在医学技术领域里,能够熟悉医学知识又能够拥有熟练的医术,并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诊治,及时减轻病人痛苦,这样的医生,无论在中医中,还是在西医中都是少有的。可以说,好的中医专家,凭纯熟的四诊技术,同样也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在医治效果上并不逊色西医,甚至可能有奇效。

          人体生理变化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西医重在看得见,而中医重在看不见,黄歧之在《你好,中医 (十一)医学的遗憾》网文中谈及。但医学技术是一门难以尽善尽美的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充满着遗憾的职业,因此,为医之士必须努力做到“大医精诚”,这不是常人能感受到的。

          五,中医不能治病。

          中医能不能治病?2017年07月0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国家法律方面回答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有效,是合法的医疗行为。历经百年,为何中医从废弃到法律保护?可以说,当前,国人之中的精英,超越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愚昧,思想认识上跨入科学与实践的高度,科学的思想照耀了中医的发现!

          中医不能治病,中医治末病,中医能保健、助病人康护。这是新时期,国人(包括医学界)中普遍存在的混乱现象。承认了中医的医学地位,中医能发挥什么作用,不是中医本身的问题,而是医生或中医生的本领问题!知识是用来运用的,能解决什么问题?关键在人!因此,“庸医”的现象,责任在人而不在医学本身。

          张先生说“从体制上说,我主张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让中医中药作为一种民间医术在国家体制之外优胜劣汰。”这种主观意愿,从思想方面上来说,是认知不足,从行为方面上来说,是违法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反中医有什么理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im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