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及一些杂文。
对那个时代背景了解不多的我,实在很难真正读懂他。但抛开时代背景,依然能在一些字句中读出他的鲜明和直指要害;读出他的不畏惧和真痛心。
鲁迅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他的作品堪称中国经典,他创造的人物到今天依然能代表一部分中国人。
祥林嫂、阿Q、闰土、孔乙己……这些人物活在鲁迅的小说里,更是活在中国茫茫人海中。
留心——那个喋喋不休,以揭开内心伤疤来换取同情的可怜邻居,不正是祥林嫂?那个惧强凌弱的猥琐流氓,不正是阿Q?那个被生活苦难压弯了腰的老人,不正是闰土?那个有点文化,却无生存能力的落魄旧同窗,不正是孔乙己?
只是今日,我们不吃人血馒头,不再有斩首示众,不再把人性大戏拖到大街上表演。然而,那“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情形,仍在。
时代终究是在进步的。用鲁迅的话说,要看“筋骨和脊梁”。
无知的我,一直以为历史很遥远。读林徽因的那句“我们今天所叫做生活的,过后它便是历史。”还暗暗敬佩她的历史观。
然而那不过是再明白的一句话。世事都在行走中,变幻着。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倘能活一百年,也是见证过一个世纪的人了。
一个世纪——可不是么。童年的时候,生活在农村,电脑只是听说过没见过的东西。放眼今天,早就是网络时代了。
而这,不过几年功夫。
城镇化正在进程中,说不定多久,农村的黄土地、满天亮闪闪的星星,都将永远的,留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鲁迅文中,大雪天用大竹匾捉鸟雀的情形,我童年时还有幸见过。待到下一代,恐怕是很费想象的了。
别说稻鸡,蓝背……大雪也难见了。
这正如我们的童年,ipad是何物?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的。
这,都将是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一份子。
知道今天,二十多岁,才对这历史的进程有了真实感。而不再是初中历史课本上,干巴巴地背着新文化运动是哪一年,《新青年》由谁创办。
想来真是汗颜。
那些著名的句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也总算找到了出处。
读了鲁迅,我方知道,一个作家,能够准确地找到词句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幸福。
而作为一个人,能够有独立的思想,且有呐喊的勇气,又是多么高贵。
鲁迅当之无愧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是怎样的情怀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