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碉楼”二字,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军事防守。是的,碉楼的确有军事防守的功能,它也正因为形似碉堡而得名。除了开平碉楼,中国的特色民居还有藏区的碉楼、福建的土楼等,但没有谁像开平碉楼一样,在传统乡村民居的基础上融入了花样繁多的西方建筑艺术。
在辽阔的田野间,远远就能望见,一座座雄伟的碉楼,稀稀疏疏,耸立在村落中,耸立在茂林中。它的第一特点就是“高”。一般民房不过一两层,楼高不过6、7米,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竟然高达九层,28米多!加上楼身又多为下窄上宽的“T”字形,站在楼顶,高风呼啸,总觉得楼身摇摇欲坠,双腿发软。
把楼修得这样高的好处,一是防盗,二是防洪。最早的碉楼“奉父楼”和“迓龙楼”的修建即基于此。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地势低平,河网密布,一遇台风暴雨,易发洪涝灾害。建县之前,这里是新会、新兴、台山和恩平之间的“四不管”之地,治安混乱,匪贼横行。每当盗贼侵扰,或者洪水淹没,人们就关起铁门铁窗,爬上高楼避难。
开平碉楼有居楼、更楼和众楼三种。居楼是私人独建,高大宽敞,便于生活起居。更楼主要建在村口、山岗或河岸高耸之地,装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及时发现匪情,发出预警。众楼由若干人家集资建造,每户一间,用于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众楼和一些居楼的角堡设有“0”形、“T”形或者“I”形射击孔,用于防御敌人。居楼的每一层都设有厨房,即使被围困数日,楼里的人也能正常度日。历史上,开平碉楼曾多次保护村民免于盗窃与水患,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它们除了防卫与居住的实用功能,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中西建筑艺术在这里奇妙地结合,给人造成一种传统与新潮、含蓄与直白,甚至高雅与俗气的奇怪的视觉冲击。
希腊式的圆柱,美国式窗户,或者拜占庭式的圆顶,加上中国殿堂的飞檐斗拱,以及岭南传统灰塑,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汇聚一体,既充满中国风情,又洋溢着西洋情调。室内地板是进口的华美外国地砖,壁画️又多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及花鸟山水。卫生间是进口的西方白瓷浴缸和马桶,客厅与卧室️的家具又多是东方的精美木雕。房间里陈放的,一会儿是象棋,一会儿是进口的留声机;一会儿是羽毛扇,一会儿是进口的电风扇······
开平碉楼,不仅仅是一座座可实用、可观赏的乡村民居,它还是多少旅外华人的辛酸血泪史,屈辱艰辛的近代中国史!鸦片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开平地区一些民众,选择了背井离乡,寻梦他乡,在国外历尽艰辛,把积攒的资金用来重建故土,开平争先耸起一处处壮观精美的碉楼群。抗战期间,开平碉楼又成为独具优势的抗日据点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活动场所,为新中国的到来默默贡献着力量。
开平碉楼充分体现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积极接受外来文明的博大胸襟,他们因地制宜,将这片土地打造成自己的理想家园。直到今天,这里的人们仍然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碉楼远处,广阔的田园里,一位老农拉着几头笨重的水牛走着,身子前倾,就像拉着笨重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