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只此青绿

作者: 苍耳子_ | 来源:发表于2022-03-03 16:43 被阅读0次
    图片转载

    几年前通过电视的一档纪录片,有幸知道了《千里江山图》(可见我的文学修养和眼界还是幼儿园水平),自此得知它的历史价值: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家一级A类国宝,北京故宫镇馆之宝。惊鸿一瞥,高超的画技我没有看懂,却被满幅的青绿治愈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青绿色。

    对于知识的接受,我是很被动的。当时只惊艳于她的色彩之绚丽,颜色层次之精细,用工之讲究,颜料之惊奇,没有深层次的的了解甚至查阅文献去阅读。这种被动,让我对她的欣赏见解只停留在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春景图上。二见时,是在2022年的春晚上,舞者以“青绿”之身,舞出如诗如画的无垠山河,只在留意舞者轻盈的表象,也未曾留下太大的波澜。

    再次见到这幅画时,依旧是在电视上。区别于之前,除了惊叹于她的美,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将我推入画中,有一缕魂魄丝丝牵引着我。我驻目,沉醉于画中。画面以青绿为主色,辅以赭石于水墨,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层峦叠嶂的群山由近及远,连绵起伏;烟波浩渺的江河上,一桥飞架南北,沟通两地。青山绿水间一步一景,渐入佳境。高耸入云的山涧藏匿着清幽楼阁,白衣居士且走且停,仿佛在吟诗作赋。山涧瀑布飞泻而下,复流到江。江边渔村集市、水榭亭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于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之间,动静结合,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盛世景象。画中人物刻画的极其细致入微,飞鸟墨毫轻轻一点,意态栩栩如生。

    图片转载

    整幅画卷活了一般,仿佛能听到瀑布飞流声,集市吆喝声,鸟鸣山涧,凤栖梧桐。我沉醉于画中不肯醒来,仿佛看到了作者在作画时的痴迷和醉心,用料之考究非常人可比。画卷是用牛皮、鹿皮、阿胶这些上等的材料绘制而成。青绿山水是以孔雀石,蓝铜矿,青宝石、朱砂、雌黄、赭石、砗磲(贝)这些珍贵原材料中提炼而来。整幅画卷是用五幅画稿复加而成,工序之复杂,工艺之精美,研磨之费时耗力,可见当时那位18岁少年心性之坚定。他不仅在作画,更是在做人,教后世之人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

    画中的白衣居士是王希孟吗?我想应该是吧。这不正是作者心里期盼的大好河山,春光明媚,百姓和乐。生在大宋是幸福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军权和政权分离之后,就进入了文治社会,文人地位很高,加速了中原文化的发展,更是把中原文化推向了高峰,行成了独特的宋韵。文人骚客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才情以及政治抱负。但是,作者是悲哀的。希孟在热血沸腾的年龄目睹了大宋的没落,金国的入侵,国土沦丧,民不聊生,满腔的愤慨在面对宋廷软弱无力时将富国强兵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青绿是复国无望的两行清泪;是对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百姓的悲切怜悯;是对宋廷大势已去的痛心疾首;是对英年早逝看不到心中盛世的遗憾。

    也许他是不甘离去的,将自己的魂融入画中,守护着疾苦中的百姓,守护着大宋的河山。是呀,他怎甘离去,山河破碎,百姓还在受苦,恩师国主还在承受金国精兵强将的欺压。然,奈何大宋气数已尽也只能留下“塞上长城空自许”的惆怅。

    只此青绿的江山,作者是看不到了,但是他的画境千年后却已然梦已成真。千里江山已开疆拓土变成万里山河;茅屋草舍成了高楼大厦,遮风避雨,冬暖夏凉。木船小桨划过历史的长河演变成了可载数以万计重量可渡海洋的邮轮货船;飞桥千奇百态,质地坚固,可跨江跃海。而今,中原已不是大宋时国步多艰,他经过先辈们努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他拥有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

    少年强,则国强!正是有王希孟这样一批批的少年为之不懈奋斗努力才有了今日国之强大。正是有《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瑰宝传世,教导着一茬又一茬的少年要自强不息守护这万里江山,山河无恙,祖国统一,代代薪火相传。

    硝烟远去,乌云已散,春已到,万疆皆青绿。

    图片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里江山,只此青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id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