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工作中,不断引发的一个思考和努力。临床中的观察,父母很难注意到自己的需求,或许因为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了很多很多的正确的事情,由此而形成了我们成人的模式,能够很顺利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求和期待。然而,当孩子出生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尤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母的需求不断在变化,或者一成不变地却变换着行为来寻求父母的关注;迟迟无法满足的需求,在某一个阶段,孩子用更激烈的行为呈现出来,终于,父母再有坚持不住了…从这个层面来讲,孩子的行为,只是在提醒父母:爸爸妈妈你们是谁?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期望中,把不美好的东西投射出去,孩子也一样,只是,为什么孩子的投射,会引发父母的强烈情绪甚至痛苦?
父母的焦虑,痛苦来自于哪里?
放学了,看到孩子闷闷不乐,迫不及待地问孩子怎么了?急切地帮助孩子想办法出主意。
孩子在认真地写作业,陪在旁边的父母发现一道题错了,有些急切且生气地立马指出来让孩子改正...
写作文,做手工,玩游戏等等,孩子还在思考的时候,我们急不可待地追问:@孩子你在干吗?又走神了?”
例子很多很多,从中看到,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在:父母似乎看不得孩子出错,并且期望孩子按照我们的一套正确的轨迹走下去,不可以有任何差错;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思考或者出错的时刻,都被立刻干预,要么催促要么指导。
我们可否思考:
1. 为什么无法容许孩子出错?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跌倒了,本能会促使他爬起来,在自主的几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中,心智中多了一个经验“我以后走路得注意一点,不然还会摔倒”,性格中的意志力品质也得到发展。相反,跌倒就被扶起来,一再重复,孩子没有自己爬起来的经验,更糟糕的是,爬起来是大人的事,依赖,甚至不被扶起来而导致的抱怨;然而这个时候,父母困惑,这孩子怎么什么都不会?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只会抱怨发脾气?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翅膀不但被剥夺了,他的双腿和双手的功能也退化了!在孩子犯错这件事情上,远不止我们认为的,孩子笨,懒,倔强等。那么,为什么,孩子跌倒我们要去扶,孩子不高兴我们立刻去打破沙锅问到底,孩子成绩没考好我们很失望甚至愤怒?为什么?是为了孩子吗?如果是为了孩子,我们会在事情的当下,去理解,接纳孩子,去感受此刻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孩子跌倒了需要什么,孩子成绩没考好的此刻需要什么...而且识别出的这些需要,在回应给孩子的时候,是否是接纳的和真诚的...所以,是为了孩子吗?是,只是是为了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那个小孩曾经没有得到过“被扶起来”“被足够的倾听”“让父母引以为豪的成绩”等,自己的内在小孩一直未被足够的满足,因此,把这些看不见却深深植根内心的东西,全部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来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缺乏!
2. 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吗?看我现在多么成功,孩子听我的肯定没有错!是这样的吗?这样想,不得不说,太无知愚昧!个人的差异性,多么简单的道理:遗传,气质类型,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等等,回想80年代跟如今,还能效仿一样的方法模式吗?只说社会进步,你跟的上吗?即便你跟的上,将来孩子面对的社会也是十年二年之后的,你能用此时此刻的要求去规范他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