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人人皆知,商鞅之死,五马分尸。很多人觉得商鞅变法得罪了权贵,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依靠,旧贵族重新得势,他被报复,死得极其悲壮,令人扼腕叹惜。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这个人确实很有才,他本是卫国庶公子,从小喜欢学习,年轻时到魏国,公叔座临死就建议君王重用他为相,不然就杀掉他。此言就像一笔侧面烘托,把卫鞅之才衬托得无人能比。
卫鞅恃才而狂浪,并没有走中正之道。这可以从他三次见秦孝公来说起。第一次见秦孝公,说的是五帝三王之道,说得人家打瞌睡;第二次见秦孝公,落个人"善"的评语,依然没能让孝公重用之意;第三次见秦孝公,说的富国强兵之道,孝公极其兴奋,决定重用他。卫鞅知道,如果走富国强兵之路,在德行方面,就难比殷周。也就是说,卫鞅变法重在目标,而没有看重根基。看中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看中了武力,而忽视了灵魂。看中了国家的富强,而忽视了百姓的利益。
卫鞅丧心病狂,耍阴谋杀魏国公子卬。我们知道卫鞅立木南门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卫鞅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在南门立木,搬至北门者赏赐五十金,以明不欺。明白小信的卫鞅,并没有在诸侯各国实行大信。秦魏交战,卫鞅写信给大将公子昂,回忆两人旧情,言不忍攻伐,欲结盟订约,邀痛饮撤兵,两国均得安宁。公子卬认为这样最好。但在会盟结束之后,双方对饮之际,卫鞅暗中埋伏士兵,把公子卬俘虏了,趁机进攻魏军,获胜。这以后,魏渐弱而割西河徙都大梁,而卫鞅也被秦封於商十五邑而称商君。害公子卬,为商鞅之死也埋下了伏笔,他最后走投无路,投奔魏国,魏人怨恨他欺骗公子卬,而不接受他,他想奔走其他诸候国,魏人说秦强大而叛贼逃到魏国,不送回去不行。于是就把商鞅遣送回了秦国。
商君在秦为相十年,狂妄地耍了十年威风。宗室贵戚多埋怨责备他。太子犯法,太子的师傅公子虔被实行了劓刑,但是在公子虔闭门不出八年之久,他又杀了祝欢,还以墨刑施加于公孙贾,这就有些耍威风了。他以严刑峻法惨害百姓,也日益害怕百姓的报复,他出行,车上载有力量强壮肌肉发达随从,武士手拿武器紧紧守卫在车旁,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大意。所以它是依靠暴力而居上位,而不是依靠德性。有一个叫赵良的人,就明确的告诉了商君,五谷大夫百里奚做秦相六七年,广施恩德,诸侯臣服,即使劳累,也不乘坐安车,即使在国都中行走,也不带车辆随从,不携带武器,他应该是你学习的榜样,并提出让他交出十五个受封的城邑,隐居种菜,但是商君并没有听从。
商君为相,相令高过孝公君命,狂也至极。商鞅大筑城池,如果说是小狂,那自称寡人,其教深于民,捷于君令,没了礼仪,"何不遄死”。大家对于商鞅,忍无可忍,秦孝公是商鞅之藤攀援之木,商鞅唯他命是从,此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孝公殁,商鞅轰然委地,也是他没有给自己留活路。他对太子刑罚,太子为君王,该怎么待他!尊他为仲父?任他为国相?如此,他不仅仅是商君了,也是秦君了。太狂妄,自找死。
商鞅狂心不改,垂死挣扎,终走反叛之路。他跑到商邑,与他的部属征发邑中士兵,向北攻打郑,企图与秦对抗,秦发兵把他杀死在郑黾池。灭了商君之家。
商鞅的一生,不行中正,不讲德性,不顾礼仪,终成悲剧人生。虽有才,变秦法,富国强兵,如同个,大盗贼,洞藏金币,其性一也。后秦统天下,不行仁,终成短命,其根其源,商鞅之法使然。
读商君列传,感慨不已。有览斯文,共借鉴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