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每天进步一点点
观201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记者会之感想

观201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记者会之感想

作者: 倪才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12:59 被阅读0次

想了很久,没有定下题目,也就不知道后面如何写。最终决定以这个题目开篇,倒也直观。

首先,很遗憾,我没有坚持观看每年的电影节评审团记者会环节。尤为关注2018年的戛纳电影节,是因为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是我非常喜爱的Cate Blanchett。

奖项公布后,第一个得知的是金棕榈奖的归属: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我立刻被这个片名吸引,想知道这是讲什么的。查询之后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聚集和彼此守望的故事。

整个记者会过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在肯尼亚被禁了。来自布隆迪的评委Khadja Nin说了一番话:“难道战争题材的影片是在鼓动战争吗?难道小偷题材的影片是在鼓动偷窃吗?难道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是在鼓动同性恋吗?据我所知,目前在肯尼亚,同性恋会导致十四年的监禁。那里的年轻人正身处险境,我们有理由为他们做些什么,以确保他们能安全回家。而不仅仅是来到这里,戛纳,却说这只是一部电影,一部作品而已。”

这段话以及她的观点让我思考了很久。

当我知道Rooney Mara凭借同性题材影片《卡罗尔》获得戛纳影后,Eddie Redmayne凭借跨性别题材影片《丹麦女孩》被提名奥斯卡影帝时,我很想知道,这些看起来并非符合主流审美的影片究竟在传达什么信息?它们好在哪里,能让演员因为扮演了其中的角色而倍受推崇。

正如Khadja Nin所说,影片是在反映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是一部电影,一部作品。

记得Cate Blanchett曾说:“我在演《卡罗尔》时,有人问我是否是同性恋,而在我演《指环王》时,可没人问过我是否真的通灵什么的。”

人们对一件事好奇,而又不十分了解它。人们想谈论它,而又羞于谈论它。

当我们对此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并能够大方谈论时,它就不会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通过每年的电影节评审团记者会,我能了解到评委们是如何分析每部影片的内涵,通过他们的讲解,我能更容易地捕捉到影片透露的信息,从而激发我更进一步的思考。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好的体验与收获。

之前观看音乐剧,德奥剧和法语剧都看过,常听人说:“德奥剧重内容,法语剧除了音乐好听,在叙事上跟德奥剧根本没法比。”

听多了这样的话,我免不了想知道法语剧跟德奥剧的异同,为什么那么多人更加推崇德奥剧?

后来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在法语剧《摇滚莫扎特》里扮演莫扎特的演员,在舞台上演出时竟然佩戴着象征个人身份的项链。演员没有把自己跟角色区分开,缺乏对角色和剧目的敬意,观众是不能接受的。”

好,这么看,我有些理解了。只是目前还没有更深的认识。

我现在了解到的信息并不是很多,正因为不是很多,我才想着去挖掘更多。只有我知道得够多了,我才能产生进一步的思考。

思考一定得建立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2018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记者会之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gg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