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余华的《活着》已是深夜,心情沉甸甸的,用如鲠在喉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人生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巧妙地寓诸生活,这正是《活着》力量的源泉。
徐福贵是一个富贵家族的少爷,终日游手好闲,不谙礼数,常混迹于妓院。他因沉溺赌博输光了家产,将老爹气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城里商会的会长,米行的老板)强行带回娘家。家道一夜之间败落,良田豪宅均拱手送给了龙二。
为了维持生计,他从赢走他家家产当了地主的龙二手里讨来五亩田地,与母亲、女儿一道劳动,过起了农民生活。一年后,妻子带着半岁的儿子回到他身边。为了给母亲治病,福贵带着妻子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到城里买药,没想到路上阴差阳错却给国民党的军队拉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福贵忍受着饥饿、寒冷与死亡,九死一生,最后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捡回了一条命。他没有选择去打仗,而是历经波折回到了家里,却得知母亲早已去世,而女儿凤霞也因为一场高烧留下了后遗症,成了聋哑人。
接着是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地主龙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枪决。紧接着又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全村大炼钢铁,吃大锅饭,之后又是三年自然灾害,村里人几乎全都饿死。为了让儿子有庆上得起学,迫不得已,福贵夫妇只得把女儿送给别人收养。不料儿子有庆却因为给产后大出血的县长夫人献血被庸医无情地抽血过多而死。而那个县长正是福贵在战场上认识的好兄弟春生。突如其来的丧子让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文革期间,春生、队长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资派。可喜的是凤霞的婚事终于有了眉目,男青年万二喜虽是偏头,但人却朴实勤劳,心地善良,深得福贵两口子喜爱,于是二喜和凤霞结了婚。不久后凤霞有了身孕,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与希冀。然而好景不长。凤霞把孩子生下来不到十分钟就因为大出血,死在了夺去有庆生命的那家医院里。
巨大的阴霾笼罩于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庭,家珍一病不起,不久去世。福贵与二喜悉心照料二喜的儿子苦根。苦根长到四岁的时候,二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惨死。福贵与苦根这祖孙二人便相依为命,一直到苦根七岁时由于嘴馋,把一大锅煮豆子吃了,腹胀而死。从那以后,福贵就始终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那头牛也叫福贵。
《活着》情节安排的过人之处在于悲剧并不是犹如一拳重击落在福贵身上,并不是如洪水般一股脑地袭来,而是间断的。生活稍有起色,紧接着又是不幸,这样的情节才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力改变命运的绝望与悲痛,并不由得产生深深的同情。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阅读的过程中曾尝试着去改变着剧情,改变剧中人物的命运,却发现似乎是无能为力的。作者集中在个人角度,即将福贵一家这些最纯朴的农民的实际经历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自己去判断孰是孰非。
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要坚强地活着。往事随风逝去,只在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迹。时间终究还是会让一切变得苍白无力,活着,不仅是要忍受生活中的苦痛与磨难,也要忍受一切可能出现的混乱与荒唐。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
活着,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