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上帝给人类的天使,每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可是,还是有很多孩子长成了熊孩子,这其中的原因,不在于孩子,因为孩子不过是一张白纸。家长父母给了他什么,他就会吸收反射什么。
理论上来讲,伴随孩子成长主要涉及两个范畴:保育和培育。
什么是保育?通俗点说就是生理层面的需求,求医问药。如何孕育及营养、健康、疾病方面一系列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那什么是培育?培育就是根据孩子成长需求、依据生长规律来达到社会认可的良好行为习惯及逻辑思维。
就目前中国孩子普遍的生长环境来说,孩子的保育工作已经跟世界接轨了。保育,就是基本衣食住行饮食冷暖。这些,人类父母能做的,其实动物界也可以做到。比如喂食洗澡,小猫咪小狗狗小兔子小猴子的妈妈不都是用嘴巴给小宝宝们舔毛洗澡吗?这不是每个父母炫耀的重点。
孩子的成长不仅在于身体的长大,更在于心智的成熟。母亲希望陪着孩子走过这段神秘的心路历程,看着可爱的孩子慢慢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全人”。这就是培育要做的。这个过程,0-6岁尤其重要。
我常常想,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台内存为零的电脑,所有的对他有用东西都要父母帮助准备,给他装进去。这个过程,基本生活技能集中于3岁前,父母是重要参与者。
紧随其后的逻辑思维阅读理解能力及行为习惯等集中形成于3-6岁。3-6岁一般家庭会引入幼儿园教育,父母和幼儿老师共同组成家长梯队。基于孩子身心发育规律,父母依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点上,古人的智慧与现代教育学理论不谋而合。
孩子需要建立完善的功能有两类:
第一,运动神经系统功能。有了这种功能,孩子可以保持平衡,可以学习走路,并协调各肢体运动。
第二,知觉器官功能。具备了这种功能,孩子能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持续观察、比较和判断,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认知,为自己的智力发展打下根基。
这个过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你观察过一个孩子尝试说话的过程吗?你研究过一个孩子尝试抓握东西、翻身、坐起来、站起来、扶着东西走、独自走、跑、跳的过程吗?这些动作不是父母强制教的,是每个孩子到了一定阶段自主学习,极力想要做到的!父母只是在每个阶段提供些必要的指引,孩子就会通过单独反复的练习,来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蒙台梭利以及国内的孙瑞雪尹建莉都特别注重孩子成长的自由。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是单纯干净的,没有任何俗世的沾染,同时他们也是自由的,行事所为出于本能。
而我们的大人,却总是愿意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压制孩子的这种自由。不知道多少人听过或说过这句话:孩子三四岁五六岁刚好好玩的时候,等到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会顶嘴了就会气人了,淘气了,就不好玩了。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怎么大了淘气了就不好玩了呢?我们培育一个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使之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自由思考的个体吗?
这里面,藏着多少家长的控制欲啊!
看见过很多家长,孩子在淘气堡里玩的好好的,大人在旁边一叠声的催促:快走快走啊别玩了,该吃饭了!
孩子聚精会神的搭积木玩玩具,家长不厌其烦的一遍遍问:要不要喝点水?来吃点水果!
孩子看完一本书或是发现了啥,兴高采烈的跑去跟父母讲,家长不等他开口,立马大声说:你怎么没穿袜子就跑出来了?感冒了咋办?完全打断了孩子要跟你分享的思维过程。
一岁了,如果孩子还不会走路,很多家长一定要扶着孩子腋下教他走;
早早给孩子把尿,一岁多就要断掉纸尿裤,哪怕在孩子专心致志玩的时候不断询问孩子尿不尿;
嫌孩子吃饭慢,吃得到处都是,于是在一岁多孩子最愿意尝试吃饭时,坚持喂孩子,结果三岁时又抱怨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看上去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背后都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来,而不是按孩子的节奏去适应。
忽然想到那段曾经风靡父母圈的《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
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
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
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
慢着!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做父母也是一种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