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欢孔子,觉得他专替皇上说话,不管百姓死活;搞出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树立家长权威,扼杀孩子心灵。反正国家不安定,社会不自由,个人不幸福全怪孔子及儒家思想笼罩了太长时间。
孔子说过那些话?他说这些话的背景是什么?后人解读的是不是孔子的本意?几乎没人去关心,反正别人这么说,他也这么听。这类人在当前有个时髦的称号,叫做‘吃瓜群众’,他们不明真相却乐于围观,不知底细但擅长评论。
我不想做只有情绪没有理智的‘吃瓜群众’,对孔夫子的态度上就从他留下的言论上去理解。对比多个版本的解释后发现,还是南怀瑾的解读最接地气。南老学识广博,经历丰富,讲述时旁征博引,雅俗共赏,深得我这种殿堂外逡巡的人士喜欢。
南老认为《论语》二十则是一篇前后连贯的大文章,编撰者是花了大力气的,后人解读时将其割裂开来变成互不相干的语录式文体,实在有违孔子本意。南老按这种方式解读的《论语》编著成《论语别裁》,特别受海内外欢迎。
全书四十多万字,我通读完全文,为了提出其精炼之处,也为了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参阅《论语》其它版本注释和我自己的体悟后,决定将论语这篇大文章整理出来,与己回顾,与人分享。
《学而篇第一》(1~4节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生活处处皆学问,学到之后,总会有用的地方,就像无意看了一道题,考试就考到一样,此时会心一笑,乃一小确幸。只是自己学习还是挺寂寞的,若能遇见志同道合之人,互相讨论唱和,那就是一份大快乐。若遇不到也没关系,学问之事本是为己,别人不理解,我们也不必生气。就像写的文章一开始没人看没关系,总会有人理解你鼓励你的。
做学问首要的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爱父母兄弟,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之初时和我们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在家庭中能得到父母兄弟的爱护,且也能敬爱父母友爱兄弟,那他长大成人后犯上作乱给社会和他人惹麻烦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做出来的,如果只是花言巧语,就有违仁的本意。
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也不用太多,只需要关注三个方面就够了:工作上尽心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是诚实守信的吗?听到的道理有去用心实践吗?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