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慢读王阳明
慢读王阳明之致良知(3)

慢读王阳明之致良知(3)

作者: 时光流淌 | 来源:发表于2023-09-20 07:23 被阅读0次

    文/时光

    昨天我们细品了王阳明所提“良知”的内涵。从王阳明对良知的评价来看,此良知并非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良心,更是一种内心指引光明的人生智慧。是人类文化历史智识沉淀积累传承下来的一滴骨血。

    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些晦涩难懂,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王阳明用了一个在人们心中有特定含义和明确边界的词“良知”来表达了更广博且没有特定边界的认知和智慧。

    简单一点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在王阳明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传承了人类生存之大智慧(圣性),只不过我们需要学习和修炼开启智慧之门的密码。

    如果才能开启智慧之门呢?即如何才能“致良知”呢?我们看看王阳明是如何说如何做的?

    关于如果致良知,王阳明在与陈九川的对话中正面且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陈九川也没:“如何致?”                         
    王阳明回答:“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阙。”     

    陈九川问怎么致良知?王阳明说你的良知就是家底准则,你一起心一动念便是知。关键是你不要自欺欺人,要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行,恶便去。做到这样,你就会感到安心快乐。

    这里面隐含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你要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内心深处那一起心、一动念的智慧。这是一种本知本能,一旦开始用大脑去思考和权衡,你就开始离良知越来越远了。

    第二,你要能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这个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举个例子大家来体会。

    宁王叛乱之初,王阳明本来是奉圣旨去福建,平士兵哗变,听到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消息。

    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应该立刻前往平叛,毫不犹豫,这样的良知饱读圣贤书的其他南方官员恐怕也是闪现在心中过的。要不要去落实呢?

    用大脑想想当时的环境,当年朱棣靖难之役的历史摆在那儿,再加上朱厚照本身昏庸、荒诞,宁王朱宸濠准备了十年,完全是有可能成功的。基于这样的权衡,当时南方官员给朝廷的上疏都没说宁王反叛,而是说南昌有变、江西有变、江南有变。为什么?都为自己留退路啊。

    就在大家纷纷明哲保身的时候,王阳明却知难而上。他也担心自己,甚至让家眷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这种“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所以,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知与行合到良知这个一上,便是“致良知”的关键。

    大致了解致良知的关键后,我们继续看王阳明是怎么致良知的?

    首先,要让自己能敏锐的捕捉到良知的存在。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三家的观点是相对统一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静能生慧。

    关于“静”的功夫,王阳明还专门整理过一套方法论。(注: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度娘)

    其次,要在世上操练,要身体力行。这里没有诀窍,如果说存在一些必要的发酵条件,那就是艰难困苦。王阳明就说过:我的致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王阳明最大的担心是后人觉得致良来得太简单,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下读两本书,静坐几日就觉得自己已经致良知了——大谬也。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没有王阳明的大智慧,也没有王阳明的大灾难。学习王阳明心学,就是在平凡的人生中修炼一颗平常心,在小风小浪中做一个安心富足的人,如此足矣!

    随着朱厚聪时代的到来,第二次悟道的王阳明又将经历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下周接着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慢读王阳明之致良知(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mo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