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论源于佛教,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说实话,我并不是多么虔诚的佛教徒,甚至对佛教的全部认识还局限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迦叶拈花一笑”,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因果论的推崇。
在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三年之后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现在就应该开始策划,并且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奔跑。
这碗热血沸腾的鸡汤,让许多人如同吃了大力丸一般,信誓旦旦的写出自己的计划,讲出自己的目标,文章下方的评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于这样一篇看似是简单的热血鸡汤文,其实认真细想,不难从中看到因果论的影子。
种什么因(三年前是否努力),得什么果(三年后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每一个结果的产生,都是曾经埋下的因。
曾经的我特别困惑,为什么同西方语言比起来,汉语总是含含糊糊的,赋予暗示,而不明细。
这一次在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基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账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只有通过这些数字才能直接掌握这些具体东西。这样的数字,就是诺斯罗普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于是希腊哲学家也照样以这种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细,原因就在此。
这段话说明即使是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遵循着因果论,有因才有果,有果就必有因。
没有什么东西是凭空产生的,哪怕是看不着摸不到的民族精神,哪怕是经过前边流传下来的各族语言。
平时和朋友说自己挺相信因果论的,总是被抨击和质疑。
——现在都什么社会了,你还这么迷信。
——天呐,你生活在封建社会吗?.
——如果因果论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坏人活得好好的,而好人总是多灾多难?
——呵呵。
他们说的都没错,但是却又不尽然是对的。
他们将因果赋予了个人观念以及个人色彩,但因果显然并不是这样一种东西。因果并不是神佛惩罚人类的工具,而是事情发展的规律。
当我做了一件事情,那么种下了一个因,但是这个因可能会导致的果有非常多种,经过自然的选择,经过环境的选择,经过人的选择,最后留下一种,并且发生。
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果去推导最初的因,却很难通过因去推断最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
举个例子,上面我们说有篇文章中讲如果三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三年前你就要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三年后你成为了想成为的人,这个果是由于三年前努力这个因造成的。但是三年前这个因能否让你变成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个果,则是不一定的。
再比如,那句“如果因果论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坏人活得好好的,而好人总是多灾多难?”
坏人之所以称为坏人,是因为他做了坏事,但是这个坏事作为一个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其实是不确定的,可好可坏。
同理好人做的好事这个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也是不一定,可好可坏。
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好人不长命,祸害六千年。
按照前面所说,因果是事情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神佛惩罚人的工具,那么有这样的两种说法,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我看来,因果二字,仅仅就是宇宙最基本的规律而已,你做了一件事情,那么一定会得到一个结果,反过来,每一个结果的诞生,一定有着无数个因的作用,无关善恶,无关好坏。
文后小记:这篇文章其实严谨来说,并不算是《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因为其中涉及到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少。但是能够顺利写完,总归是受了该书的启发,因此还是冠上了读后感的称号。文章并不完美,各位看到问题记得要留言告诉我。
PS,朋友说我的文风跨度太大,千奇百怪的,这样很难讨喜,但是我还是希望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些感悟,某些想法和大家分享,忍不住呀!!这样跨度大,文风多变的我,你们还会爱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