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读书心情随笔
文摘:地震了隧道安全吗?_4则(20180327)

文摘:地震了隧道安全吗?_4则(20180327)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8-04-04 17:50 被阅读9次

    长得不像医生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真正的大家,比如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并不刻意追求复杂。科斯定理讲交易成本,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是并没有用到什么复杂的数学 —— 但是仍然可以叫做“定理”。可是现在这样做学术的人太少了,都喜欢包装。

    其实不仅是学术界,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如此。比如创业团队找投资,都会有一份商业计划书。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计划书就特别像……商业计划书,各种流行的元素全都有,一看就是出自行家之手。

    塔勒布说,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小心了! 如果他真有一个特别厉害的项目,他只要专注自己这个过硬的东西就行了,根本没必要用什么流行元素去包装计划书。Google 和 Facebook 创始的时候都非常简陋,是靠自己最厉害的一招赢得市场,而不是靠滴水不漏的计划书。

    塔勒布讲了个小窍门。在同等条件,各种条件都满足了的几个候选人,那么其中那个看起来最不像是同类中人的,往往更厉害。

    比如你要在两个医生之中选一个,事先你知道他们都是合格的医生。其中一个医生长得就特别像医生,白白净净整整齐齐,另一个长得像屠夫一样 —— 那你应该选像屠夫的这个。他不像医生还不搞包装,却达到了同样的标准和口碑,说明他的医术应该更出众。

    再比如说很多 CEO,从外形、说话方式上都非常像,他们互相模仿,讲话说出来的典故、打的比方都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因为他们混圈子混得已经同质化了。那如果有一个人,也是CEO,可是他的气质和其他的CEO很不一样,那就说明这个人更有可能是一个特别厉害的CEO。他不讲究,他无需包装,他发出一个反信号,他不用跟别人一样。那么他必然有超强的实力才进入到圈子里面。

    ——万维钢  日课116 | 《利益攸关》5:谋士和主公


    怎样当一名老师

    何帆

    导言

    你好啊,我是何帆,欢迎回到我们的读书俱乐部。

    本周我们进入到一个问答单元,我将回答一些和你一起学习的读者朋友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信也曾经困扰过你,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方式。

    今天的问题是读者“山藏”提出的,他问,怎么当个好老师?尤其是在学生都是成年人的时候,怎么办呢?

    当老师真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当父母的人都有感触,在带孩子的时候,你好像又体验了一回成长的经历,而且你的体会可能比孩子还要更深刻。当老师也是一样,跟年轻人在一起,你能一直体会到成长的感觉。

    教别人也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当你自己读书的时候,你觉得什么都懂了,可是当你要教会别人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有时候,一些聪明的学生会向你提问,甚至会问得你哑口无言。这时候,你才会知道,什么叫“教学相长”。

    我带学生这么多年,指导过的学生已经超过一百名了。从我当老师的个人经验,我们来谈谈哪些事情是老师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老师不应该做的。我只谈我的感触最深的两点。

    1.不要真的把自己当成老师了

    先说什么事情是老师不应该做的。我觉得做一个老师,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真的把自己当成老师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再来解释一下。

    孟子有一句话,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按照孟子的说法,这是君子的一大乐事啊,拿天下来换都不换的。但是,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有些隐隐不安。中国古代讲师道尊严,要是学生这么说,那是很好的,但老师把自己摆在这么高的位置上,就有点过了。

    老师是不是一定比学生水平高呢?那可不一定,好的老师应该能培养出比自己更高明的学生,否则,学生都不如自己,老师的任务就没有圆满地完成。当老师的,一定要注意一点。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我们一般会喜欢跟我们当年一样的学生,也是很喜欢读书,也是对老师很有礼貌,也是做事情很踏实。可是,要是我们都按照自己的模子去培养学生,那教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不过是跟我们一样。谁又知道我们不喜欢的那些学生就一定不成器呢?也许他们不是读书的料,但是,他们可能很会经商,很愿意从政,或是很会玩,懂得享受生活,我们又凭什么说这些选择就不好呢?所以,你喜欢的学生,你要对他们很好,但你不喜欢的学生,最好也多一些宽容。

    当老师的还有一种幻想,总觉得只要自己付出,就一定能教出好的学生。这可真不一定。所以不要对教育有太高的期望。师生之间更多地是一种缘份。想要学习的学生,恰好遇到了愿意指教的老师,自然非常投缘。老师想教,学生不想学,或是学生想学,老师不想教,都是经常会有的憾事。所以,当老师的也要把心态放平,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跟学生相处。

    2.师父带徒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我最喜欢的教育方式是师父带徒弟。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在工业化时代出现的,所以喜欢搞标准化、大规模生产。这样教出来的只是某个领域的专业劳动者,跟教书育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要想教出好的学生,应该有更亲密的师生关系,一起读书,一起做研究,一起吹吹牛,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

    很多东西不是从课堂上能教会的,那是靠经验去摸索的。许多事情,经历过和没有经历过就是不一样。我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导师张宇燕老师突然跟我说,有个会我去不了,你帮我去一下吧。他想了想,又特意告诉我:“这个会本身没有太大的意思,但之所以让你去,是因为这是在人民大会堂开的会,这样的地方,你早晚是要去看看的。”那个会确实没有太大的意思,但我导师的这个教诲给我很大的启发。到我带学生的时候,我就会有意地给他们布置一些任务,比如,去机场接一个重要的国际学者,或是到部委的深宅大院里去送一份文件,再或者,让他们自己去邀请专家,搞一次学术研讨会。这些事情有多难呢?一点儿也不难,没有什么科技含量,但是,这是一个壮胆量的过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更牛了,不是因为你真的更牛了,只是因为你见得多了,少了一些对权威和专家的恐惧。

    3.老师大部分时候说的话还是对的

    我的老师带我的时候,一点也不摆架子,平易近人得很。我曾经给余永定老师当过助理,他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我负责帮他接电话。有一次,一个记者打电话过来,说要采访余老师。我问他,你要采访什么问题啊?那个记者说,我们想采访新型工业化道路。我直接就说,那你不用采访他了,这个话题余老师没有研究过,他不懂的。余老师回来之后,我把原话告诉他,他很高兴,说,对,我就是不懂。轮到我带学生了,我对学生也是这个风格,我的学生都可以直接批评我。我很享受这种没大没小的感觉。当学生的不必总是对老师毕恭毕敬的,老师说的也不是句句都是真理,不过,我也要提醒一下年轻的学生们: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们说的话还是对的。

    我有个学生,毕业之后到了银行,自己觉得在学校里是高材生,怎么着到单位也要被重用一下,没想到直接被分配到了基层。她非常想不通。你觉得银行为什么这么做呢?请你想一下,银行是个服务行业,服务行业是需要按下性子,热情待客的。但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彬彬有礼的,如果刚走出校门,直接让你来做高级客户经理,把大客户交给你打点,万一人家讲几句难听的话,你受得了吗?你受不了,跟客户吵起来,银行受得了吗?在柜台,你天天面对的都是大爷大妈,如果你慢了两三分钟,不客气的话就来了,天天如此,你的性格慢慢也就被磨练出来了。

    这个例子说明,有些你想不通的事情,其实是有道理的。很多学生之所以成长不快,不是因为他们资质太差,相反,是因为他们太聪明,太自以为是。老师告诉他们,成功的诀窍很简单,不过是勤奋、谦虚、有团队精神。他们就会想,不会吧,怎么可能这么简单,肯定是骗我的,一定有更隐秘的捷径。想走“宽门”的人很多,想走“窄门”的人很少,但通向成功的路是要经过“窄门”的。


    地震了隧道安全吗?

    隧道如果正确地设计,实际上是我们已知的地震时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从结构安全的角度来说,隧道是随着地壳同步运动的,而地面正好相反。另外,地震带来的一大部分损害,是由于高空坠物和建筑坍塌造成的,而这一切在隧道里都不会发生。

    举一些例子:

    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洛杉矶地铁隧道毫发无损;

    1989年北加州洛马普里塔地震:隧道没有受损,后来还被用来运送救援队伍;

    1985年,墨西哥城地震:隧道没有受损,后来还被用来运送救援队伍。

    ——张潇雨《Elon Musk丨马斯克的隧道公司十七问》


    目标设定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的开创者,是两位美国的产业心理学大师。这个理论最开始萌芽,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50年来,他们的身后跟了很多一线学者,发表了大量基于实际管理活动的研究结果。这个理论现在是激励理论主要的前沿学术分支。

    这几十年来,围绕着“适当的高目标,会取得高业绩”,学者们做了很多统计研究。比如,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研究是关于如何提高司机工作效率的。有一个木材厂,在实验开始之前,装车的能力远远低于司机的运输能力,然后,通过一点点提高运输目标,来观察司机们的工作激励。最开始的实验,是给司机们提出一个模糊的目标,这个目标也相对容易,就是“尽最大努力”,但是这个目标对于业绩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讲到这里,我要讲一下上上周关于KPI那节课的作业。有些同学说,创业企业就不需要KPI,对此,我不完全同意。固然,我们看到有些公司,像网飞公司,不考核,不设KPI,是他们标榜的一个特色。但是,从我的经验看,能够按照这种管理模式来发展壮大的公司,是凤毛麟角的。企业总是需要哪怕粗糙一点的KPI,用来指引大家朝着既定目标的前进。否则,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司机的情况,给出的目标是模糊的、容易的,就产生不了什么激励结果。

    我们再回到实验。因为看到对业绩没有激励效果。实验进行到3个月之后,开始给司机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把装载量达到卡车负载量的94%。这是一个跟先前完全不同的业绩目标,很高,但很明确。明确的目标导致了激励效果。一个月后,平均装载量从负载量的60%增加到80%以上,又过了6个月,司机们的平均装载量达到了负载量的90%以上。

    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物质激励因素的改变,比如按照完成的业绩数来设置奖金之类的制度变化。所有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基本逻辑的因素,在这个实验中都是完全被控制的。也就是它们都不影响研究“目标设定—动机与激励—业绩成果”这样一个基本逻辑。在学术研究中,这种严格的控制是必要的,就是为了保证研究的主要结论不受各种扰动因素的影响。

    那么,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什么呢?

    1、目标一定要具体。具体的目标可以让不论认知水平如何的执行者,都能够把注意力高度聚焦在一个明确的任务上,以便他很容易地看到努力和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为激励逻辑建设了一个通路。我们前面提到的反馈机制非常重要。葛优有一句台词说得特别好:你老让我经历风雨,但不让我见彩虹,那我就不干了。

    2、目标一定不能过于困难,让员工产生无法达成的感觉。通用电气的前任CEO韦尔奇曾经把那些非常困难,但通过努力还可以达成的目标称为“stretch goals”,延展性目标。也就是说,这种延展性目标,属于向前延展一下,还是可以达成的,而不是像我前面所讲的,那位企业家的例子,大家觉得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就算打了鸡血都没戏。一些实验表明,如果大家觉得打了鸡血都无法完成,他们就会彻底放弃努力。

    ——宁向东《207讲:超级门槛 | 目标设定理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地震了隧道安全吗?_4则(201803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hl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