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如果有人跟我说,你的文章将会同梁实秋的文章印在同一本书上,我会觉得对方是个大忽悠,满嘴跑火车。
现在这种情况真实发生,在最新一期文学杂志《芙蓉江》中,既有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寂寞》,也有简书创作者天然农场的散文作品《故乡的回忆》,让读者看到了这本纯文学期刊的包容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7a2a5bd628f387cc.jpg)
有些作家很牛,其成就需要一大段文字来介绍;有些作家更牛,不需要做任何介绍。梁实秋先生就属于后者,他的成就早已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
小时候喜欢看课外书,看得最多的就是《读者》、《知音》、《故事会》,相信许多朋友也跟我有类似经历。《知音》一般都是情感故事,追踪的是社会热点,《故事会》一般都是历史传奇,侧重的是情节生动。
而《读者》则不一样,刊登的是文学作品,相比之下更有深度,也更有内涵。在课外读物匮乏的学生时代,我就是通过《读者》杂志认识了梁实秋、林语堂和郁达夫等众多文学名家。
学生时代模仿能力强,看过的书籍,学到的知识,我经常会运用到作文里面,无形之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夸奖。尝到甜头之后,就更加喜欢阅读了,想方设法地寻找课外书籍,实在找不到时,拿本《成语词典》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3fff242202486ff5.jpg)
在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确实如此,一点也不夸张。语文试卷中,作文占的比分很大,直接影响到成绩榜上的排名,如果是升学考试,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前程。比如高考时多考一分,在全国范围内直接就干掉千人,要是多考十分,那绝对是万人敌。而语文中的作文,恰好是存在变数最大的一个考点,关键时刻可以决定考生是去普通高校,还是去名牌大学。
说句题外话,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激增,就业形势严峻,待遇丰厚的公司招聘通常只招名牌大学生,专业倒是其次。像万科的王石曾经就说,他只招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哪怕是考古专业都行。
踏入社会之后,其实很多工作并不同专业对口,在校园学到的知识大都派不上用场,但唯独语文是个例外。无论你干哪一行,总会牵扯到一些书书写写的工作,这个时候就需要展现真正的技术了,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连文章都写不好,给别人的印象多多少少会打一些折扣。
冯唐说:“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未来人生的伏笔。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87632/c9bdcd0c5c19004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