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遗传学深入发展,人类对遗传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尤其是DNA的突破,人类已经可以通过数字方式解读人的遗传密码,若干年后,可以根据夫妻两人的基因直接制造出一个孩子来。这个孩子在实验室生产出来,与在母体中自然结合孕育而成的,应该至少在形体羊毛上具有高度的相似程度。因为理论上,他同样继承了夫妻两人的样貌特征,是两个人结合的产物。但是其是否同样拥有一样的情感,就不得而知。
情感遗传是否受到基因控制?如果有,控制程度有多高?至少以现在的科研水平,还是没有定论的,但是情感遗传确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如果排除过分追求家境、相貌、学历等因素,单从性格上来说,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找到一位你认为感觉最舒服的。
这种舒适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不管你的原生家庭内部关系是否和睦,你生活的开心与否,这些丝毫不影响你对终生伴侣的选择。
举个栗子,如果你是找媳妇。那么你所能带回家的众多女朋友中,你母亲最讨厌,你父亲不拒绝的那位必定就是你的最终选择了。
为什么会这样?
弗洛伊德提出过一种心理——伊底帕斯情结,通俗的讲就是弑父恋母情节。这就是男孩天生的对母亲的依恋,所以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觉得有母亲这样一个女人,能让自己有绝对的安全感。换句话说,母亲在家里比较强势,那么你也会找一个性格上比较强势的女朋友。两个强势的女人在一起,又有谁能看谁顺眼呢?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家庭有家庭暴力的传统。父亲有家暴的传统,儿子必然也会家暴自己媳妇。女儿也很有可能成为丈夫的家暴对象,潜意识里她对母亲的境遇是认同的,对于自己的遭遇也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最终活成了,我所讨厌的那个人。
爱情里,你的家庭给你遗传了什么?成长在关系和睦的家庭,子女对爱情的追求、选择也会倾向于能够与其和睦相处,相敬如宾的异性作为伴侣,如果不受外因干扰,能选择到合适的伴侣,这样的组合也是极为稳固的。
成长在男权或者女权主义比较突出的家庭,子女在心理上的畏惧或羡慕都会成为他(她)选择伴侣、独身、丁克的重要参考,而且这种家庭子女产生婚外情、同性恋的可能性更大。心理上的失衡更容易让他(她)在纠结中选择逃避或者放纵,这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态度。
我们越来越重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渴望通过教育文化改变整个家庭基本面貌,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自身认知问题,那么一切必将都是徒劳。改变自身认知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你要和自己作斗争,尽可能的压制内心的真实感受,用力去改变自己的习惯性想法和做法,通过长期努力使自己适应这个过程。比如说母亲在家里比较强势,经常性的絮叨,压制父亲,那么作为女儿在组建家庭时,就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生活里少说话,不要试图通过唠叨控制男人的思想,尝试用沟通的方式达成一致,而且要在自己方案被否决的时候,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
想要改变原生家庭给你的遗传,这条路真的很艰难。如果你决定了,那就坚决去做吧,因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爱情里,你的家庭给你遗传了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