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的生日,前一个月,五岁的女儿就总是问:“妈妈,还有多长时间到你的生日啊?”她对一个月的时长明晰概念,但是我知道,她在心里努力保守着一个甜甜的小秘密。
前两天,(女儿对两天的时间有了具体概念),她背上小书包跟爸爸出门去幼儿园时,眨着快乐的小眼睛对我说:“妈妈,这两天你要开心啊!因为你马上过生日了!”
我30多年的生日里,只有两个人这样心心念念,掐指算着临近的每一天,热切地期待我生日的到来,期待给我最甜最美最盛大的祝福。这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妈妈,一个是我的女儿。一个是我生命的源头,一个是我生命的延续。
女儿送我的生日礼物一定是别出心裁的!早在前两个月,她爸爸过生日时,她就跟我商量要送给爸爸别样的生日礼物。那天爸爸照常去上班,女儿起床后就主动坐到钢琴旁,让我教她弹奏《祝你生日快乐》这首小歌曲。我把旋律教给了她,她自己摸索着加上了最简单的和旋伴奏。认真练习的可爱侧影像卡通版的小公主。晚上,爸爸回家了,她拽着爸爸的手到钢琴旁,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要送你一件生日礼物,这件礼物,可是最好的超市花最贵的钱都买不到的噢!”说完,她坐下来,弹奏并不是很熟练的《祝你生日快乐》,我拍着手在旁边唱,儿子也拍手踮脚凑热闹。歌毕,老公竟然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抱住女儿亲吻着她说:“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半晌,他又惭愧:“可是爸爸给你的生日礼物却都是从超市买的,从没有认真制作过……”女儿稚嫩的声音又飘起:“没关系的,爸爸!”
小小的女儿,知道最好的礼物是用心表达,自己努力制作的礼物,有着伸手买来的物品所不能及的深情。
这两天,女儿回家就拿着我的手机看美拍里的手工制作视频,又不停地拿出她的“创意手工”材料来摆弄,她还和她爸爸多了许多耳语,嘴角的笑快要包不住一个五岁孩子心底的小秘密了。我知道她在偷偷给我准备生日礼物,希望给我最大的惊喜。
无论女儿今天送我什么生日礼物,她的用心已经让我感到了最大的满足。
柔软的孩子,有着柔软的心。轻而易举就击破成人所有牢不可破的防线。
我一直认为:生孩子能治愈成人的各种“流行病”,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拖延症,失眠症,腰疼腿疼脖子疼,好高骛远症,过份打扮症,公主病,富贵病……无论你生孩子前有多么脱离主流社会和主流观念,生完孩子后,立刻就像飞机着陆——沾了地气。有没有孩子,是一个女人状态的分水岭,是一个家庭相处模式的交接仪式。
赵薇的电影《亲爱的》和刘德华主演的《失孤》,主题都是抨击人贩子丧尽天良的作为,再现丢孩子父母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每次都看的我痛哭流涕。
孩子绕膝欢笑时不觉什么,当我们想有自己的世界时,甚至觉得他们又烦又闹,没有清净之日,可是一旦失去,生命就再也不完整,只有在路上,不断地找寻,吃尽苦头,受尽折磨,才能让自己更心安。除了生理的传承,孩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希望,一种心灵的寄托。刘德华扮演的寻子人,在剧中,每当有新的线索,他就焕发熠熠生机,骑着老旧的摩托车,一路奔驰而去,那里有他的希望。当发现孩子不是他的时,希望瞬间破灭,整个人萎靡颓废,在下一条求子线索到来前,生命了无指望,和行尸走肉无异。他的生活,就建立在一条一条的寻子线索之间……重燃希望,破灭,又重建希望,再破灭,停不下来,永远循环往复——直到寻到孩子或是他自己的生命枯萎!
微博上有一句话火热朝天:这是我见过的生孩子最好的理由: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可我不同,我要求更多,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们凭着进化的本能,要求孩子更优秀,更卓越。我们希望在永攀人生新高的基础上让孩子有更高的肩膀可站,有更宽的视野可及。这当然没错,如果方法得当,基本也会实现。
可这种心理无意中却被许多商家就此抓住了宣传的噱头,不断呼喊叫嚎,打着跟上时代节奏的新理念,一次又一次更新所谓教法和理念,让你乖乖从口袋里大把掏钱。于是,客观上,孩子又一次改变了我们,更新了我们的消费理念,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拔高了我们的奋斗目标。
孩子自带能量和磁场,无意改变什么,却总是成就了最大的改变。
在华德福的幼儿园里,每个孩子生日时会听到老师们关于生命起源的生日故事: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她生活在天国里,她们经常看到地球上美丽的景色,有各种各样的石头和花草树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鸟儿在欢快飞翔,有一天她看到了地球上的爸爸妈妈,他们善良有爱心,生活在天国的天使孩子于是想做他们的孩子,她走过一段长长的旅途,穿过了梦的国度,垮过彩虹桥,走下螺旋楼梯,来到了地球上的爸爸妈妈身边,他们张开双臂迎接她,给她取名字,带她回到充满爱、喜悦和活力的家,陪伴她快乐成长,教她如何爱和被爱……
鲁道夫•斯坦纳的华德福教育理念充满了人智学说,温馨满满,他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智慧,可以改变自身和世界。而儿童,正是这种能量的源泉。
我一岁八个月的儿子,只会说几个字的音节,但有一次,我教他指认水果图片书时,在猕猴桃那页,我说了一句:“妈妈最喜欢吃猕猴桃。”他从此就记住了。每次翻开那本书,只要看到猕猴桃,他一定会举起图片,指指猕猴桃,说“妈妈”,又对爸爸说:“爸爸,买!”意思是妈妈最爱吃这个,爸爸给妈妈买猕猴桃!
他有限的会说的几个词里,有“爱”,有一次,我放故事给他听《猜猜我有多爱你》,听到故事里的“爱”,他指指他自己,又指指我,说:“妈妈,爱!”他在表达,他爱我!
感动无言以喻!
前几天的一次晚饭时间,我们讨论起了工作家庭之间的矛盾烦恼,女儿听了,为了帮我排忧解难,她说:“妈妈,别发愁了,书上不都说了嘛‘心远地自偏’!”我听后豁然开朗。让我豁然开朗的不是事情的解决,而是女儿时刻用她的小脑瓜帮我打开新思路,让我莞尔。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叶圣陶在他的文集中也有一篇《我的侄儿》,把三岁侄儿的说话,走路,看书,画画,看电影之态尽数描写得玲珑剔透,妙趣横生,憨态小儿形象跃然纸上。
孩子是如此可贵,启迪心灵,充实生活,涤荡疲惫。怪不得许多人说:无论一天的工作多么劳累,进门只要看到孩子的小脸,一切辛苦都值了。孩子就像地头的庄稼,承载着这一季沉甸甸的希望,他们的人生有无数可能,让我们期待向往。
闺蜜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你对孩子如此用心,你成全了孩子的优秀,而孩子,反过来成了你的骄傲,你们互相成全。”
代代相传的生命,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地付出,成全,反哺,骄傲,生生不息……
给这篇文章做结尾时,女儿在给她爸爸下命令:“爸爸,今天做妈妈爱吃的饭啊!爸爸,我要你答应,今天要时刻让妈妈高兴啊,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
不说了,女儿放学后,亲子陪伴时间就开始了,我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