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证据

作者: 托普TOP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5:11 被阅读605次

作者:西闪 | 读写人

图片:掘夫作品

        在这个星球上,再也没有什么生物比人类更着迷于自身的了。数千年前,甚至更遥远的过去,围绕着何谓“人性”(Human Nature)的中心议题,人类就展开了无尽的讨论。…不过坦率地讲,相较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人性的研究并未结出多少知识之果。相反,在这一领域,失败远大于成功,贫瘠远胜于丰饶。…尽管具有塑造人性的巨大力量,但是人性究竟怎样,这类知识似乎不怎么关心。

图片:掘夫作品

        长远看来,规范类知识大量存留于哲学、宗教、伦理等领域当中,成为人类秩序强有力的黏合剂。其中少数几个人性的基本观点还成为了人类信念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基础部分,比如激情与理性,比如欲望和利益等等。但是,真正对人类的真实本性有所洞察的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而是文学和历史。因为文学和历史主要关注人类的事实类知识。它们通过观察的、经验的,而非抽象的、演绎的途径去考察人类的行为及其结果,从而反证了人性的几个主要特点。例如文学就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而历史呢,它发现人类的行为往往是重复再现的。换句话说,人性还有稳定性的特征。

图片:掘夫作品

        有意思的是,往往在人类秩序发生较大变动的时期,文学和历史才会有新进展,人们才会更多地关注人性的事实,而不是人性的规范。众所周知,在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秩序相对平稳,文化艺术也相应沉闷。到了繁盛的文艺复兴时期,秩序变得不那么稳定了,人性反而显得更真实。比如那时候扬帆海外的各国货船上,约有一半的水手不会游泳。因为大家都明白,一旦船员失足落水,船长绝对不会掉转船头来救他。换作中世纪的领主,这种见死不救有损荣誉的事情多半是做不出来的。这说明,人性虽然稳定,却非一成不变的天性。

图片:掘夫作品

        进入启蒙时代,西方人重建秩序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人性讨论的声调也随之高亢起来。这时候,摆脱了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为这场讨论提供了全新的能源。…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宣称,他要把人性论改造成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并且写道:“由于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惟一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能赋予这门科学本身的惟一坚实的基础必须基于经验和观察。”

……

图片:掘夫作品

        很快,从哲学的地盘中突围而出的心理学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宣称,观察人类的行为,有助于更好地研究人性。他们要做的就是接手一个古老的人性课题,即人是如何认识世界和自我的。然而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对人性研究所做出的贡献远没有他们预期的那么大。不过一旦他们认识到,大脑不是一块任意涂写的指令牌,一切就大为改观了。

……

图片:掘夫作品

        在人类的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交换是社会分工。例如用你的狩猎换取我的采集,或者用女人缝补的衣服换取男人打制的石器等等。以物易物的交换与社会工作的分工相互促进,其效果是十分惊人的。它们在语言的支持下,为人类带来一连串的跃动。

图片:掘夫作品

人群的迁徙、地域的扩张、环境的改造,都在此列。人类的人口密度、平均寿命、居住条件等大幅提升,贸易、财富、移民等现象也随之生成。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交换和分工已经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这一点有考古学的大量证据。…同样在这个时期,除了南极,地球上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了人类的足迹。没有交换和分工带来的资源上的全面配置,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图片:掘夫作品

        古生物学家从解剖学的角度也拿出了证据。他们发现,多数动物的摄食行为与它们的生理结构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比如狼、老虎这类食肉动物,它们的食物营养均衡又丰富,也很容易消化。但是猎物不仅会逃跑,还会反抗,捕猎得耗费它们大量的能量。

图片:掘夫作品

        所以食肉动物在适应过程中形成了较简单的消化道:肠胃小,比例上以利于吸收的小肠为主。素食动物则不同,它们的食物既不会跑,更不会反抗,但是营养不丰富,且不易消化。例如树叶根茎,不仅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还有抑制消化的成分,乃至毒素。这就要求素食动物的肠胃容量更大,功能更复杂。就像反刍的牛羊,需要好几个胃。

图片:掘夫作品

        那么人类的消化系统偏向于哪种情况呢?常识告诉我们,人是杂食动物。但是,考察过早期人类的牙结石和粪便化石后,学者的结论是一致的:人类属于偶尔食肉的素食动物。问题在于,人类的肠胃出奇的小,与人类高代谢的大脑、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不成比例,总质量也只有同体型的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六成,并且小肠占了总尺寸的2/3。总之,从现有的生理结构看,人类更适宜食肉。也就是说,人类的消化系统在生理与功能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图片:掘夫作品

        部分原因可能是消化功能“外化”了。人类有灵巧的手,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特别是懂得利用火。这些本领运用到加工处理食物方面,有效缓解了消化系统的压力,甚至对肠胃和牙齿的构造产生了长远影响。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整。大脑扩容很可能也是消化系统缩小的原因之一。随着耗能惊人的大脑占据了人体更大的比例,相较于更重要的生理系统,例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消化系统中的肠胃被迫“缩编”也在情理之中。

图片:掘夫作品

        可是,消化系统缩小带来的风险肯定是巨大的,它导致早期人类不得不采取边走边吃的摄食策略。据考古学家推测,这一生存方式极可能存在了数百万年。然而人类一边走,却保证不了一边吃。食物匮乏,觅食还要消耗能量,稍有失误就得忍饥挨饿,这样的处境逼迫人类不断改进策略。首先,人类认识到食物多元以及合理配置的重要,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类在觅食中不至于一无所获。更重要的是,人类有了语言,逐渐懂得了食物获取的专门分工,以及食物分享对彼此的巨大好处。

图片:掘夫作品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言,人类是一种着迷于自身的生物。关于人性的议题,我们还将不断地探讨下去。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人性的证据越来越客观,也越来越丰富了。它们也许还无法像基因图谱那样给出人性的完整量表,但已经勾勒出了人性的大致面貌。要知道,这些证据在几个世纪前,甚至在50年前都还是猜测。

                                (文章有删减)

图片:掘夫作品 图片:掘夫作品 人性的证据 掘夫个人网站

相关文章

  • 人性的证据

    作者:西闪 | 读写人 在这个星球上,再也没有什么生物比人类更着迷于自身的了。数千年前,甚至更遥远的过去,...

  • 世上最扎心的事,就是曾经的男神变成了油腻大叔

    时间是见证人性最好的证据,虽然等待的时间长些,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人性的最始端,不评好坏,只是随着时间的变迁,重新...

  • 反科学与科学的区别

    《反证据证明学和证据证明学(科学)容易有的区别》 反证据证明学丨证据证明学(科学) 不关注证据或只要有不严格的证据...

  • 证据

    别名:《逃逸者》证据版 00 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 ——李碧华 01 当看到那个路人毫不吝啬的...

  • word list 22

    证据证据

  • 善良,是心的堡垒,而非身的软肋

    我一直无法忘记,其实“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就连老子也拿不出确凿证据。记得他只论述,人性最初的样子啊,就是善良的,...

  • 《超越感觉》第六章 证据是什么

    这个章节讨论证据证据,这里有列举各种各式各样的证据类型,也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与应该如何面对这些证据,证据的种类...

  • 拯救被嫁祸的当事人

    证据。证据。证据。重要的事儿说三遍。 我们业内有过说法,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一个律师如果手上没有证据,就算再能言善辩...

  • 读书笔记:瑕疵证据的补正(节录)

    瑕疵证据是与非法证据交织融通的概念,它是指在证据收集过程中收集程序和方式有瑕疵的物证、书证等证据。瑕疵证据之所以能...

  • 从柏拉图开始:十八世纪及其后

    休谟.人性论. 休谟首先发表了对前人的意见,认为他们既争论不休、又没能确认任何真理,他们的理论体系既缺乏证据、又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的证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ot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