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课,我们讲因果联系,背后是责任划分,划分责任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你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把问题认定为问题?
你可能会说,比如我性格内向,不敢跟别人打交道,这就是问题,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还真不是这样,比如说性格内向,不跟别人打交道,一定就是你的问题吗?有没有可能是别人没有找到让你很舒服的打交道的方法?有没有可能是这个社会对内向的人的偏见?有没有可能不是问题反而是一个优势,代表着你不容易分心,更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事。
理论
今天的核心概念是命名,也就是给一个现象起名字。
比如从小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不认识,问这是什么啊?爸爸妈妈说这个桌子,我们就记住了,这是桌子。
其实它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我们我们把它叫成了桌子。如果我们一开始叫它凳子呢,叫它乐器呢,叫它画板呢?
在我们给它起名之前,它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它可能是一切。
命名影响我们的行为,是通过我们的信念完成的。
比如一到双11,大家就会想到要买什么,因为马云爸爸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双11购物节。
这道理听上去并不难理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但会沿用一个名字,还会沿用别人对这个名字的态度,而正是这个态度,难以被打破。
比如一个家长发现她的孩子喜欢玩游戏,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游戏成瘾,因为大多数人都管这个现象,叫做游戏成瘾,家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阻止这个孩子玩游戏。
但家长想不到,这个现象,还可以有别的名字,比如说它可以是一种兴趣爱好,或者现在打游戏也是一种竞技体育,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IG电子竞技队为中国大陆赛区夺取了第一个冠军,你看,当你把它叫做病的时候,换个角度,它也可以是爱好,甚至可能是天赋。
要打破这一点,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新的哲学观,叫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东西本来就具有无限可能,我们把一个东西叫做什么名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抓取了一种,创造出了一种所谓的真相,我们无形当中使用语言这双手,把事物捏成了我们要的模样。
阐述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是帮人解决问题,建构主义的思想对我做咨询的时候很有帮助,因为很多问题直接解决,是解决不了的,只要我们把它叫做问题,它就会一直存在,而只要我们换了一个名字,它就会有不一样的可能性。
比如说有的人会紧张,我们把紧张看成是一个问题,让他不要紧张。刚开始健身的人可能有经验,教练告诉你不要紧张,把肌肉放松,你反而更紧张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给你的紧张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问题,我们遇到问题就会紧张,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你越想解决问题就越紧张,反而越是加强了紧张的问题。
假如我们给紧张换一个名字,不把它叫做问题,而把它叫做一个过程,它是通向放松的必经之路。紧张了,好事,说明你开始放松了,请继续保持。我们甚至可以给紧张起名字,叫做一种资源,一种能力。
越是这样,紧张的人反而越容易放松。
前几天有人问我,她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她老公有依赖性人格障碍,两个人在一起没办法好好相处,问我怎么办?
我让她想想,这两种人格都需要什么?她说我需要绝对的信任,老公需要一个强大的人保护,我说,你看你们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都有需要,那你们就去满足对方的需要吧,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当我们给自己起了人格障碍的名字,就觉得困难重重,如果我们换一个名字,变成两个有不同需要的人怎么相处?那就简单多了。
练习
这节课的练习叫做:命名。
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令你非常困扰的一个问题,试着给这个问题换一个名字,把它变成一种资源,也可能对你来说是一种优势,或者天赋。
比如:
1. 笨
笨是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非要把它叫做一种天赋,也许你会想到,笨的人可以跟别人相处起来很愉快,因为他会让别人显得自己聪明,很有成就感,换成一个聪明的人,他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有压力,所以笨可以是一种天赋,更容易经营人际关系,跟身边的人相处更融洽,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
2.风险
我们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设法规避风险,这是一个问题,但如果我们把它想成一个优势,这个优势可以怎么利用呢?
对创业者来说,风险持续带给他们机会,恰恰是一次又一次经历风险,不断试错之后,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也知道了错误的方法,最终摸索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风险压根不存在,我们在一个特别稳定的体系中工作生活,也许过了很久,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长进,从这个角度看,适度的风险是我们获得成长和经验的途径。
3.脆弱
社会科学家布伦•布朗提出,脆弱其实是领导力的一部分,她认为领导力中的脆弱,指的是能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不确定性和风险,坚持真诚的对话,勇于提出反馈并欢迎反馈。一个敢于展示自己脆弱的领导,更能增强团队之间的信任,和团队成员建立联系,团队合作更融洽,战斗力更强。相反一个总是强势的领导者,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和责任,而他的团队成员也更容易发展出依赖性,从而失去了挑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以上三个例子,在传统的概念里会被当做弱点或者问题的东西,当我们换一个角度命名,把它理解为一种资源或者优势,那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大大的不同了。
结语
建构主义让我们看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本身或许并不是问题,让它变成这样,恰恰是因为我们给它起了跟“问题”有关的名字,也许我们可以试着拿掉这个名字,用我们不同的语言为它捏造出不同的形状,从而用更积极的方式,赋予我们生活中一些事物全新的意义。
这是一个不断挑战传统认识,并且进行思维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事物都具有无限可能性,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通过语言、通过思维去释放这些可能性。
以上内容为《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破除阻挡你改变的16个思维》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