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而言,这辈子的功课:
就是学习做一个普通人。
轻轻松松的,拥有一颗平常心,
可以好好的幸福、好好的快乐。
1
贰
我有个朋友S小姐,法国海归,人美文笔好,还会弹古筝。一肚子诗词歌赋,极爱阅读,就连吃东西都和别人不一样,吃得比较有水平。
她知道哪里的鱼生最好吃,从货源到师傅的切工怎样更好,还能写出极有质感的美食小文。
一线城市一线地段房产一套。不算富豪,但是也不差钱,反正养活自己,让自己保持在一种较高的生活水准上,足够了。
她觉得单身挺好,也不急着找另一半。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看上面的文字,大家也许觉得,她应该是个优秀、自信、洒脱又幸福感极强的姑娘,应该是比一般人要活得轻松很多吧。
但是,想象总是单方面的:S小姐,是一个活得很紧张的人。
每次见她,她总是很忙。用一堆事情把自己填满。
折腾完一个项目就折腾另一个项目。手头的事情都忙完了,不用操心焦虑着急了,该歇一下了吧。
她不行,为什么不行呢?
她说:“闲下来就慌。”
渐渐地,她也发现了自己的模式,好像在一个圈子里,总也转不出去,停不下来对自己的要求。
一件事干完,就像升级打怪一样,她一定要锁定一个相对更困难的事情去做。当然这个模式,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不就是“进取”吗?一个目标完成了,肯定要锁定下一个目标啊。可是,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让你根本无法放松和快乐的模式。
她的口头禅是:等我把这件事忙完。
然后呢,其实她永远没有真的忙完的那一天。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2
贰
为什么闲下来就慌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让自己闲下来,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呢?
看这个问题的字面,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浅显的答案。
一个人不敢让自己舒服,
不能让自己舒服,
一定是因为:
在这个人的潜意识里,
“舒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如果我放松下来,如果我尽情地玩耍,如果我感到幸福快乐,如果……
每当这个时刻,就会发生一件极为糟糕的事情,就会突然经历到一种极为糟糕的体验,那我肯定会尽力避免“舒服”。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每个人都想活得快乐。我的朋友S小姐和大家也是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她明明有资本去享受人生,却总是对自己要求苛刻、毫不放松地去做一件又一件事情,让自己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之中呢?
那是因为如果一直待在不舒服、紧张、焦虑里面,就不用体验那种比不舒服、紧张、焦虑更糟糕的感觉。
还有比不舒服、紧张焦虑更糟糕的感觉吗?有!
被抛弃的感觉,
不被爱的感觉,
永远失去妈妈的感觉,
不被看见的感觉,
被彻底否定的感觉,
被羞辱的感觉。
......
如果我不够优秀,如果我停止努力,如果我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就会体验到以上这些极为可怕的感觉。
不!那么我还是不舒服、不放松、紧张焦虑、自我苛责、不断鞭策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吧!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S小姐的童年故事,有点辛酸。
她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常常参加文艺表演,演讲朗诵跳舞经常拿奖。后来当然也顺理成章,各方面都很优秀。
她妈妈说:“你这么有出息,是因为我一直打你。我当年要是不打你,你还不一定变成什么样子。”
从她读书开始,她妈妈常常是操起什么就拿什么打她,她身上经常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
她说,只要她有一点点不让妈妈满意,妈妈情绪上来,不管什么场合,哪怕是大过年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在饭桌上吃饭,她妈妈也会不顾所有人的劝阻把她推进厕所,关上房门,对她一顿打。
她说:“那种打,可以用毒打来形容。”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妈妈不爽了,就对她破口大骂、朝脸上扇耳光。初中后,妈妈不再打她的脸,说怕别人看见笑话她。
伤痕都在身上,衣服盖住的地方。
我问:“你父亲为什么不拦阻?”
她说:“因为拦不住。”
“没有人帮我。我那时候的感觉就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帮我。我必须要让她满意才行。”
“我考第五名,回家就是一顿打,因为我妈妈觉得我应该考前三名”。
我说:“第五名也很好啊。”
“好不好,是我妈妈说了算。她有她的标准。我不知道那个标准是什么,反正达不到就会被打。”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S小姐说,学校老师其实都知道她妈妈打她,但是她妈妈和老师们关系都搞得很好,于是老师们也站在妈妈那一边,觉得她被打也是正常的。
这就是她妈妈一心想教育好她的方式。
我记得S小姐曾经笑着对我说过:“我妈说,你就是值得被打。”
当时她是当作一个笑话对我说的。但是这个笑话听上去,却是那样的悲伤。
我听完了她的童年故事就理解了她,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为什么不能让自己舒服,为什么总要把自己搞得紧张焦虑,对自己提出很多苛刻的要求。
因为,她只有一直这样做下去,“内在的妈妈”也许就会满意了,就不会再打她、羞辱她、恨她,甚至,会爱她。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3
贰
你也许会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竟然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想,这个妈妈也许只是表现的稍微极端一些,暴力一些,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在孩子身上很突出。
但其实在我们身边,同类型的妈妈数不胜数。
说起S的妈妈,当年为了弟弟妹妹,没能去读大学。
妈妈和S小姐一样天资优异,成绩好,长得漂亮,能歌善舞,可是,她因为家庭原因,没能去大学深造,十八岁就不得不参加工作养家。
让一个人真正产生问题、成为问题父母的,并不是读了大学,还一事无成,而是这个人因为“别人的原因”没能去读大学,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
于是她心里有恨,觉得全世界都欠她的。
她觉得如果自己读了大学,就一定能改变世界,实现全部的梦想,成为了不起的人,拥有极其幸福的人生。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因为没有去经历,
所以她只能去幻想。
把这种缺失和创伤,
继续投射给孩子,
拼了命的,
让孩子去争取她没能实现的。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但实际上,这些对于“曾经缺失的幻想”,只是幻想。并不是真实的。
考上大学也未必就能创造出幸福的人生。
但这些出于创伤的幻想,如果不打破,会伴随人的一生。
这也制造出了很多可怕的原生家庭的父母的问题。可以说,很多人的父母从未真正“脚踏实地”的、真实的、整合的理解这个世界。
整合的理解是:即使我不需要为家人付出,如愿考上了大学,我也还是会有人生挫折,不一定就会过上理想中的绝对幸福的生活。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它的挫折和经历。
——这是理解了真实的世界之后的成熟。
但是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的心智更像是婴儿。
婴儿般的自我认识。
一会儿感知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说话行动就有人为自己服务,送上奶盖上被子,这是婴儿;
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弱小得不行,需要得到母亲的回应和喜爱才能活下去,这也是婴儿。
心理发育不良。
一方面自我中有着一种迷之自信,其实是幻想,幻想自己无所不能,可是一身武艺没有机会施展,是这个社会欠了自己;
一方面自我的实质又极其虚弱,自卑、低价值感,处处依赖控制他人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这样的人,成为了妈妈或爸爸之后,就将孩子当作另一个自己,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觉得她这次总应该能活出自己当年的梦想了吧。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可是,这个标准究竟在哪里?孩子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让父母满意,让他们觉得可以就够了吗?
答案是:这个标准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S小姐的妈妈,自己并没有去亲身经历过大学,以及大学后的人生,所以她妈妈幻想出了一个完美的人生,放在自己的女儿身上。
S小姐,是一个承载了母亲无所不能幻想的孩子。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达到那个幻想。
因为在妈妈的自恋幻想里,她自己就是神,只可惜生错了年代。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悲伤的部分。
S小姐的妈妈有自恋人格障碍的倾向,但不可简单定义为人格障碍。
自恋人格障碍,通常是一个幻想中的超大自体和一个虚弱的自我同时存在的情况。
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幻想自己很厉害,但其实内在的自我很虚弱,很匮乏。
如果你能看到你与母亲或父亲之间的真实故事,那么你就已经不是昨天那个为了满足父母的幻想而去努力的你了。
因为你,知道了。知道了,当然就不同了,知道的此刻,和不知道的昨天,就不会完全相同了。
我们打破原生家庭循环最好的方法:
就是去不断看见故事的真相。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S小姐知道了妈妈是如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不断以强有力的控制去投射,去强加一个“你一定要绝对优秀”的人设给自己的。
她就可以去拒绝这样的投射以及妈妈强加的人设,而现在她已经在这样做了。
她决定去度假一个月,什么都不干。她说,待在舒服的状态里,虽然让她慌张,但是,“我也可以去慢慢适应。”
最后放一段我和S小姐的真实对白。
“小时候你妈妈是否觉得你是个很特别的孩子,与众不同?”
“是的!我妈妈觉得我很特别,觉得我甚至可能会有特异功能,觉得我很可能会考上清华北大。”
“因为你是你妈妈的幻想。所以这辈子,也许你的功课就是:学习做一个普通人。”
其实你这辈子的功课,就是活成一个普通人洗掉父母投在自己身上的
“各种期待与梦想”的人设,
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与投射,
克服对父母的内疚感,
活成一个普通人,
活出自在的状态。
——这是生命最重要的课题。
那如何做一个普通人?
如何卸掉这些投射、创伤以及期待?如何回归一个“普通人”的状态,如何活出平凡、轻松和自在?
你需要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完成成年人的蜕变!
在看见与疗愈中,拥有完整的人格,活出自己真正的力量。
我们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一个普通人的样子。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