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没有延续原文本《余震》实在是一大败笔。
在此片已上映多年之后,我才在手机上看完。那个遥远的城市,遥远的年代与我无关。可是,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似乎有了一些关联。
听说有的人在蜻蜓出现的时候就开始哭了。是啊。蜻蜓知道灾难即将到来,它们可以躲,可以飞。人还不如它们呢。据说当时曾有专家预测到一周内会有地震。可惜没有多少人坚持在外面等到一周后。如果是真的。只能感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多少人在睡梦中失去生命。在那个闷热的夏夜,多少人永别了她们的亲人。我想起来汶川地震中,死去最多的是学生。因为那时候刚刚上课。在各类自然灾害中,地震的破坏力最大。毁屋拆房,改道河流。只要震时刚好在室内,几乎就没有跑出去的可能性。最好的结果是躲在墙角的桌子下。人命在地震面前,是那般脆弱。
影片开头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不过,在这场天灾之后。一切都变了。孩子的母亲在失去丈夫之后又面临一个苏菲的选择般揪心的选择。她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救儿子。被埋在下面还有意识的方登听到自己被放弃后无声地留下了一滴泪。
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论选择哪一个。母亲的心中都是一个永远的痛和遗憾。而最终选择救儿子,并非重男轻女。而是因为丈夫已死,她必须为他保存一点血脉。看过原文本的会明白。电影在两个孩子长大之后的内容上有些跑偏,常有神转折。这是导致本片评分不高的原因。
两个血脉相连的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天各一方的成长着。地震之后,幸存的人们要用很长时间去平复心情。可能在方登看来,母亲把家中唯一的西红柿给弟弟那一刻,她就认为母亲是偏爱弟弟。所以,她在被救之后的许多年都不愿去寻一寻亲人。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从小缺爱,长大变态。”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从我看过的案例来看,那些从小不被父母珍视疼爱的女孩儿长大之后。犹如落水的人一般死死地抓住她所认为的一丝一毫的温暖。
只要对她好一点。她就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为他付出一切,哪怕去犯罪。这些女孩儿往往会过早开始性生活,早早地做了母亲。因为她们迫切希望可以与世界有所联系。让这个世界上有值得她重视的人。方登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家境宽裕的养父母对她不错。不过刀子嘴豆腐心的养母时刻提醒她养女的身份令本就受过伤的她时刻有一种边缘人的感觉。她执拗地不愿放弃孩子。不仅出自女人天生的母性。也不只是因为经历过死里逃生对亲人的意义非常重视。而是因为,她太需要一个宣泄爱的场所。和那些最终结局凄凉的女孩子不同。她过的还不错。毕竟她有一个开明且有身份的养父,受过高等教育。她最终在异国他乡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自己做了母亲后,估计多少能体会到当年母亲的心境。在又一次目睹了那惨烈的景象后,她决定去帮助他们。在一次救护中,她目睹了一位母亲为了救援部队的安全,放弃了自己女儿的腿。并在事后哭天抢地地讨要女儿被埋在瓦砾下的残肢。她明白了在这样的大灾难面前,实在有太多太多的无奈。
机缘巧合,失散多年的姐弟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聚。离家三十二年的方登终于踏上了返家之路。三十二年,许多事情都变了。
在看到母亲过的生活以及知道母亲从未放下过对自己的思念。她后悔了。对于母亲来说,女儿还活着,过的不错,回来了。这是喜剧。对于女儿来说,得知了自己执拗地认为母亲偏爱弟弟是怎样荒谬的事情,她的残酷让彼此增添了怎样的无法逾越的遗憾。是悲剧。母亲的喜剧开始了 ,女儿的悲剧没有结束。
不过,影片中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年轻的,未受过伤害的女儿。那么,她的伤,是可以被女儿医好的吗?这是一个留给观众想象的问题。
这么多年。元妮不搬家,不改嫁。不让自己的人生花红柳绿。从含辛茹苦地养大儿子到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她的一生,从她还是个风韵犹存的少妇,经历了生离死别的那个夜晚就终结了。她始终不能放下对女儿的愧疚。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电影中,从头到尾放下了的。只有李晨饰演的方达。他在那场地震中失去了手臂,父亲,以及以为的姐姐。但是,每当人问起他失去的手臂时,他总能淡定地说——76年的地震没的。和母亲不同,他早早地离开了这个满是伤痛回忆的地方。沉溺于过去的母亲无法释怀,潇洒离开的儿子只在心中的某个地方贡着亲人的牌位。在又一次大灾中,他从一名需要帮助的受害者成为了一个帮助受害者的人。也算是把地震无情人有情的理念传了下去。
地震过后,需要重建的不仅是家园,还是心灵。这才是真正的余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