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看果壳的公众号的时候,看到了一篇有关过度教养的文章,对此我想每个老师都很能感同身受。
过度教养被定义为“一种不太恰当的养育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是由父母过分热切地渴望确保孩子的成功和幸福所驱动的,通常表现为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与发展。”
以上一段是来自于Leung J.T.Y., Shek D.T.L. Hierarchical factor analysis and factorial invariance of the Chinese overparenting scale. Front. Psychol. 2019;10:1873. doi: 10.3389/fpsyg.2019.01873的引用。是的,我之所以打下这一段引用,是为了说明这段看起来有明确说明的不太恰当的言辞,很是科学。
在这段文字中,我非常在意的就是最后所说到的,父母过多的干预孩子的生活与发展。其中生活二字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在很多家长看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担心孩子吃的不好穿的不暖,也是自己应该的。
然而很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想法,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过度教养。
举一个非常简单和常见的例子:大部分孩子中午会在学校吃午餐,于是家长们就会十分关心孩子们吃的怎么样,是否能吃饱,营养是否均衡。从情理上,这的确可以理解,但很多时候这就是不必要的过度关心。
在学校吃饭,除了确实偶尔存在的食安问题,我们基本不用考虑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样的问题。毕竟大部分学校的食堂都是可以做到干净卫生有营养的。至于口味是否合理,选择品种是否足够多,这就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而这类需求,有非常鲜明的个人差异化,我们无法做到照顾全部,必然会有所取舍。如果为了让孩子觉得好吃,调整了口味,可能就会让营养不够均衡,但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又必然会牺牲一些口味。所以大部分的食堂会选择折中。、
但孩子们是聪明的,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十分在意食堂的餐食后,就会变相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评价餐厅的各种缺点,推动家长能够做出干预,让餐食变得符合自己的个人需求,即便这个需求已经逐渐不合理。
家长们不必要总是盯着学校的餐食做的到底是难吃还是好吃,更多的时候让孩子在家里可以享受一顿愉快的晚餐更为重要。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让共进晚餐成为了家庭育儿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糟糕的晚餐氛围不仅会让美味的食物变得难以下咽,更会破坏本就脆弱的亲子关系。而让人不高兴的家庭用餐氛围也会让孩子对于学校的餐食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你看,我们不经意的过度教养,可能就会引发这一连串的问题。
Segrin等研究者认为,过度教养的父母习惯于控制孩子的一切,无论孩子多大,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自己不能合理安排好一切,所以他们会习惯化身为战士,替孩子挺身而出,并对自我的付出感到感动。
可是,过度教养是有害的,是对孩子本身会造成直接的伤害。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戈特利布认为:过度教养会让孩子失去抗挫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此类孩子往往都算不上愚笨,甚至可以说是聪明的。但是他们总是会做出让人无法理解的愚笨行为,或总是生活在一种空虚的状态,他们不清楚也不愿意搞清楚自己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从小被父母保护的很好,没有经历过挫折。因此第一次的挫折就会将他们打垮,父母始终在身后,所以看起来他们依然能够维持状态,但其内心早已经失去了方向。
除此之外,过度教养还有很多的伤害,比如让孩子失去自己做主的能力、让孩子无法和同学有正常的社交技能、让孩子极度的自私或强烈的自负等等。以上伤害也都是老师们在班级里经常可以发现的。
而作为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也很难把握尺度,至于到底什么程度算是过度教养,又该如何解决,这就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了。
但是慢慢的放手总是对的,如今的社会,我们大可以不再操心孩子是否吃得饱穿的暖了,退一万步来说,真的一不小心饿了一天,又或者冷到了导致了感冒,那也是会恢复的。我们心疼孩子,但我们也清楚,孩子需要锻炼,一个从未感受过饥饿或一个从未感冒过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一旦肚子饿了或者感冒了,可能后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