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周边的朋友一系列的劲爆动向令我频受轰炸,一方面反映了本人还是often naive,sometimes simple,另一方面,本着客观冷静的第三方立场,这也令我由衷地思考起一个问题,就是爱情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翻译成academic jargon便是爱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人一见钟情,却最终是两厢情愿?而为什么有些人一见钟情,却一厢情愿,惨淡收场?
为什么有些人日久生情,最终修成正果?而为什么有些人朝夕相处,却再难前进一步?
为什么有些人矛盾在先,却最终冰释前嫌并携手共进?而为什么有些人互有好感,却最终粉转路人?
为什么偶像剧极度模式化的恋爱情节百试不爽,拥趸甚众?这些模式究竟多大程度上是理想化的,而这些理想化的来源究竟是对于现实成功案例的提炼,还是纯粹是人们幻想情节的提炼?这些偶像剧的模式对于现实中的爱情又有多么大的影响?
此外,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成功的爱情案例彼此互相确定彼此为对的人?是某种冥冥的生理性的自然因素还是某种可以通过人为改变的社会性因素?如果是生理性的自然因素,那这种因素是什么?多大程度上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如果是人为的社会性因素,这种因素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触发?
假设存在着这些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真正地影响着爱情的发生。那么是否爱情中的双方其实便是若干因素的集合体A与若干因素的集合体B的互动呢?那么进一步要问的是,这些因素的聚合是简单加和还是复合效应?是否存在着集合体A中的某因素a一定与集合体B的某因素b相斥或相吸?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是否可以设想只要保证若干因素的配对那么爱情就必然会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爱情是否还是我们口中的神圣的纯洁的爱情?可能更接近爱情本质的表述是若干因素的综合联系?但是问题又来了,爱情的神圣性与纯洁性究竟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认清爱情,故而对模糊的东西产生美感?还是我们故意不去认清,亦或是某种社会性的因素冥冥中引导我们没有认清。
进一步来看,如果说更接近爱情本质的表述是若干因素的综合联系成立的话。那么这种联系在本质上就比起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等关系来说,没有质的差别,或许只有量的差别。当然,不得不强调前提是,仅仅考虑关系本身,而不考虑传宗接代等生物性功能,毕竟现在我周边的同学们的成功或失败的爱情,应该还没有到直接考虑传宗接代吧?当然,可能这又是本人often naive,sometimes simple的又一例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