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胡絜青

作者: 任一梦 | 来源:发表于2020-10-16 22:18 被阅读0次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和话剧《茶馆》等,以浓烈的京味儿和含泪的幽默讽刺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有时候生活比艺术更加具有故事性,简直是艺术的模仿。老舍与胡絜青的相识相恋就是如此。老舍与胡絜青结婚时,一个属于超龄青年,一个是老姑娘,或许正是这样,两人似乎更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当时从一而终的伉俪寥若晨星的大背景下,他们相濡以沫,始终不离亦不弃,直到生命的终结。

老舍24岁时去英国东方学校教汉语。后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教了半年书,1930年回国,住在好朋友白涤洲家。1930年,时任北师大教师的胡絜青与老舍第一次见面。尔后,朋友们便极力撮合这门婚事。

    1930年,老舍已经31岁,在现在看来,也已属于超龄青年,他母亲为他的婚事急得有时候睡不好觉;那时,胡絜青也已26岁,“老姑娘”了,她母亲比老舍母亲还急。她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念书,母亲真怕她因为这学业而耽误了终身大事。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是胡絜青兄弟的朋友,有一回,他到胡家去玩,胡母像对几乎所有来客一样地对罗常培唠叨起女儿的婚事,并托他帮忙物色。罗常培跟老舍先生是打小光屁股一起长大的,此时老舍正好从伦敦回国,而且已经是著有《老张的哲学》和《赵子曰》等作品的著名作家了。老太太一听说,就先在心里替女儿拿定了主意。但她知道女儿是大学生,是新女性,不能直接把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女儿。于是,她跟罗常培商量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当时北师大有个学生文艺社团,叫“真社”。胡絜青书画兼修,有女才子之誉,自然成了真社的骨干。一天,社友听说著名作家老舍回到了北平,而且要去拜访师大教务长白涤州先生,便决定由胡絜青出面前去邀请他来校讲演。

    两个青年都不知道那是罗常培一手操作的;不过,他们在白家初次见面的相互印象都相当不错。胡絜青回到家后,母亲问她对老舍的感觉如何;她被问得如入五里雾中,只好支吾着回答“还行”。老舍回到家中,母亲也问他对胡家姑娘的感觉如何;他也成了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和尚,应付着回答“不错”。其实两人都是明白人,都已心仪对方了。

    但是,老舍因为受齐鲁大学之聘,旋即离开北平,来到了济南。两人遂没有更多的联系。1930年冬天,老舍于寒假期间回到北平。在罗常培的进一步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是有胡絜青。两人都是知识分子,都很谨慎,没有很多的直接对话;只是在觥筹交错之际,偷偷地相互观察、揣度。两人都觉得对方对自己很有那么个意思。

    寒假即将结束,老舍又要离开北平了;他心里感到了对胡絜青的留恋。于是,他斗胆给胡絜青胡写了封长信,挑明了自己的心思:

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像个日本少女,你不爱吭声……

你我都是满族人,生活习惯一样。

你很好学,我对外国名著、外国地理、历史、文学史也很了解。

彼此有共同语言,能生活到一起。

这正中胡絜青的下怀,胡絜青马上回了信。老舍欣喜若狂。这不仅使他对母亲、对自己都有了交代,而且他感到一生的幸福有了保证。 

    中西合璧的婚礼

此后,老舍一天去一封信,连续写了一百多信。通过济南和北平之间频繁的鱼雁往还,

1931年夏天,胡絜青一毕业,两人就举行了婚礼。在灯市口一家三层楼的旅馆里,在罗常培先生主持下,胡絜青和老舍结了婚。

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

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

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

继而又说:

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

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出洋留过学的老舍衣着很西化,1931年7月14日,老舍西装革履,还戴着白手套。他领着迎亲队伍前去西城宫门口三条胡家,把胡絜青迎了出来。

    老舍本想举行一个全新的文明婚礼,即只是发帖子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聚餐,但双方母亲坚持要保留旧俗。最后是相互妥协的产物,既有磕头、拜堂、鞠躬等老礼,也有证婚人宣布婚姻等新礼。

    待客人全部撤走后,两人相拥着来到临时的洞房——灯市口环瀛饭店。四目对视,老舍对胡絜青说:“以后你看我不吭声时,别怀疑我对你有意见,我只是在想事,或构思小说呢。” 胡絜青表示,在那样的时刻决不打扰他。

    婚后半个月,老舍携带妻子来到济南,继续当他的教授,胡絜青则在一家中学里教书。到1937年,他们已有了三个孩子。小日子过得相当平稳、舒坦。但是日本铁蹄激发了老舍的爱国情感,他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后在胡絜青的支持下,暂时抛下妻子儿女,只身赴重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并很快成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的总负责人。

    千里寻夫的壮举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盘问、恐惧、危险、空袭,走了一个多月终于从北平到了重庆……

    胡絜青在老舍离开山东后不久,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北平娘家。她一直想南下到重庆去跟老舍会合,但为了照顾老舍的老母,她迟迟下不了决心。1942年夏天,老舍母亲去世,她就想走,但当时从北平到重庆的广大地域已全部被日军占领,很多地方都战火纷飞,要带着三个孩子,冲破无数的关卡和硝烟,她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成行?

    1943年秋天,老舍家的挚友老向像是从天而降,从重庆赶到北平。他是专程来接母子四人南下的。于是,在老向的帮助下,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外加好几件行李,开始了千里寻夫的壮举。一行人不知道经过了多少的盘问、恐惧、危险、空袭,走了一个多月终于从北平到了重庆。

    老向的此次义举属秘密行动,事先没有跟老舍商量。到了重庆后,他找人到郊区北碚去问老舍,要不要跟妻子儿女马上团聚。那一刻老舍正在吃馄饨,听到这一消息,手中正夹着馄饨的筷子微微抖颤了一下,但他马上恢复了平静,略微沉思了一会儿,说:“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很快,老舍帮胡絜青在国立编译馆找了份临时差事,五口人一起开始过起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没有告别的永别

    离开老舍的卧室时,生怕他寻短见,把他房间里剪刀、裁纸刀等利器都带出门外。

    解放初,老舍从美国回到北京。他写了很多歌颂党和新社会的诗文,但他一直没能入党。1966年,“文革”爆发,那些诗文也没有能救他。8月23日,他去北京市文联上班,被红卫兵批斗并被打得皮开肉绽,走不动路,最后被拖到了附近的派出所里。有人打电话通知胡絜青去接老舍,但只说是西单牌楼,没说具体地点,害得她雇了辆三轮车,到处转悠,最终才在派出所里找着老舍。他穿着血衣,躺在地上,惨不忍睹。

    胡絜青在三轮车里,搂着一动不动的老舍,颠簸着回到家里。不久,老舍恢复了点精神,就对胡说:“你睡你的,我该休息了。” 胡絜青谨记洞房之夜的那个约定,没有再打扰他,但离开老舍的卧室时,生怕他寻短见,把他房间里剪刀、裁纸刀等利器都带出门外。第二天早上,她去给他换衣服,清洗伤口,劝他别再出去了。但老舍还是走了,而且永远走了——那天傍晚,天刚刚擦黑,在太平湖边读了整整一天《毛主席诗词》的他投湖自尽了。

相关文章

  • 老舍与胡絜青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

  • 老舍先生致胡絜青

    “我可没钱供你,看来,你跟我好,就得牺牲这衣裳。我不能像外国人似的,在外面把老婆捧得老高,回家就一顿打。我不会欺负...

  • 老舍出轨,其实在其笔下,已早露端倪

    提到老舍,除了他的文学作品,经常被人讨论的还有他的婚姻。 1937年,老舍在与妻子胡絜青结婚的第七年,出轨了“秘书...

  • 胡絜青作品欣赏。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 1931年毕业...

  • 胡絜青作品欣赏。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 1931年毕业...

  • 胡絜青作品欣赏。

    胡絜青(1905年12月23日——2001年5月21日),满族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夫人。 1931年毕业...

  • 读胡絜青画作五记

    读胡絜青画作五记 之一 胡絜青四十六岁正式拜师习画,自称半路出家。写意老师齐白石,工笔老师于非闇,都是超级大师。有...

  • 老舍谈写作 | 别怕动笔

    老舍(1899年—1966年),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

  • 《骆驼祥子》读书报告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

  • 老舍夫人胡洁青:画风清新绚丽,笔墨和谐富有新意

    老舍与胡洁青 胡洁青(1905年12月—2001),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女,满族,原名玉贞,笔名燕崖、胡春,号洁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舍与胡絜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it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