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48】思虑精一,顺其自然。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54】精一之功,经世济用。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30】至诚无息,成己成物。
- 精一至善出处: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一处便是 - 草稿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9】诚意正心,活得真实。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7】诚意正心,未发之中。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63】积极入世,敢于担当。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113】知行同体,反求诸己。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88】心物相连,改善心智。
- @荷边书房@解读王阳明《传习录》【94】知而不知,不知而知。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绪,便是自私用智矣。” 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著前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区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欧阳德来信说:老师说过:“《系辞》里讲‘何思何虑’,是说所思所虑都是天理,没有其他的思虑,更不是不思不虑的意思。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好思虑的呢?学者用功,即便是千思万虑,也只是恢复其本体而已,不是用自己的私意去决定自己思考什么。如果刻意去安排自己的思绪,那就是自私用智了。”学者的毛病,大多要不是枯守空寂,就是刻意思索,我在辛巳(si)到壬午年间就犯了前一种的毛病,现在又犯了后一种毛病。我想着思虑也就是良知的发挥作用,其与私意安排的思虑有什么区别呢?我害怕认贼做子,有些疑惑而不知,向先生求教。
王阳明回复说,“思考可以让人成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做圣人。”孟子说:“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怎么能少了思考呢?枯守空寂与刻意思索,说的就是自私用智,在丧失良知这点上,两者是一样的。良知是天理的昭明灵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就是良知的作用。如果是良知发挥作用的思考,那么思考的东西都是天理。因此,良知发出来的思考,自然就是明白透彻,也容易理解,如果是私意安排出来的思考,自然也是纷纷扰扰,良知也会分辨出来。所以说,思考的是非和正邪,良知都是知道的。如果你担心认贼做子,那是因为你对致良知的学问还不够明白,不知道在良知上体认。
《新唐书》的《陆象先传》写过: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思何虑就是不用想太多,专注在天理的践行即可,这是根据大是大非的方向去做,从良知生发出来的思考,简单明了。那些为了一己私利想出来的招数,就是自找烦恼,思前想后就是为了追逐私利,那就得从自欺欺人开始,自己就把自己搭进去了,还自以为很聪明。私意慎重,行为就会偏颇,离道就越来越远了。回归到良知的大道上,同样是思考,却是下的精一之功,我心光明,物来心照,自然过得简单明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9619/e4eefa0e68bf546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