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64792/5de6e7c75ac8f37f.jpg)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
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
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写了八个爱喝酒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国人的酒文化由来已久,围绕着喝酒,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大到国事,小到生意场,三五亲朋,或者干脆哥俩好,人数不限,莫不围绕着酒桌,千百年来,一直喝到了今天。如果实在没有人,一个人喝闷酒也是常有之事,不过,酒入愁肠,一个人的酒局更易喝醉,还是悠着点为妙。
要说历史上最出名的酒局,莫过于鸿门宴,项羽招待刘邦喝酒,本来是虚情假意,另有打算。刘邦心知肚明,又不敢不来,这酒喝的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有项庄舞剑,樊哙斗酒彘肩助兴,仍然半途而废,不欢而散,刘邦胜利逃亡,项羽留了个“妇人之仁”的骂名。东道主西楚霸王这酒宴搞得极不成功。
相比之下,宋太祖赵匡胤要高明的多,同样也是设一酒局,兵不血刃,来了个“杯酒释兵权”,把骄阳跋扈不放心的几个心腹大患办了,万里江山,都成了赵家的天下。
提起酒风最盛的朝代,不能不说一说魏晋时期,除了文化人推崇备至的“魏晋风度”之外,喝酒吹牛俨然已成时尚。“天生刘伶,以酒为名”刘伶乃魏晋名士,酷爱喝酒,每喝必醉,常常载酒出游,让随从扛着铁锹紧随其后,别人不解,刘伶解释说,如果我醉死那里,就在那里挖坑把我埋掉就行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964792/b5c737d3490429e6.jpg)
王导是王羲之的从祖父,王导的父亲与王羲之的祖父是亲兄弟,即琅琊王氏,与谢家同属当时的名门望族。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两大家族。相传,当时的豪富石崇有一次请王导及其弟王敦去喝酒,石崇有个习惯,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不喝,就会让侍卫把美女杀掉。石崇故伎重演,让美女给王导劝酒,王导不善饮,勉强喝了,给王敦劝酒,连杀三个美女,王敦就是不喝。王导不忍,劝王敦喝酒,王敦说,他杀自己家的侍女,与我何干!这酒喝的也是腥风血雨,古今少见。
王羲之就不用多说了,一群公子哥儿闲人雅士在会嵇山喝完酒,兴致所致,王羲之写了“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有酒助兴,王羲之也是超常发挥了吧,不然可能写不了那么潇洒如意。
年轻时爱看武侠小说,那些所谓“侠之大者”莫不喜欢大块儿吃肉,大碗喝酒。乔峰在聚贤庄大战群豪,先喝了无数碗“断交酒”,豪气干云,天下英雄,俱不放在眼里。杀人无算,最后仍能全身而退。
当上山已成往事,落草己付笑谈,唯有喝酒仍大行其道,长盛不衰。武松打虎,相信也不是因为酒壮了胆,而是类似于比赛场上的兴奋剂,让人发挥超常,勇猛无敌。
今天人们喝酒,红白喜事,生意场上,或公事私情,或畅叙友谊,都离不开酒。有一个哥们做业务多年,曾豪言:销售的最高境界就是喝酒!业绩颇佳,然而人到中年,已经肝硬化了。
陈慧琳有首歌唱得好:不如跳舞!有个经常一起欢度周末的哥们说,不如喝酒,干什么都不如喝酒!
有段子总结的好:酒好喝,好喝酒,喝好酒,酒喝好。要学会喝酒,关键在最后三个字,酒喝好,喝好即可,莫要酗酒,喝坏了身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