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
读书笔记:从《万历十五年》,感一代帝国的悲哀

读书笔记:从《万历十五年》,感一代帝国的悲哀

作者: 百草入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4-08 18:41 被阅读51次

初始看到这本书,原以为是单纯的历史书,但读来才能惊奇发现,黄仁宇先生是在用非常深厚全面的技术知识,简明扼要的独到语句,通过明代万历年间,解读当朝的体制,财政以及军事国防。比起以往枯燥的历史书文字,这本书显然是一股清流。

书的前半部分,主要通过三个大人物,即万历皇帝朱翊钧,两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来讲述帝国的体制,以及象征权威的帝王与权力中心的文官集团之间的发展关系。后半部分即主要通过清廉名官海瑞和军事天才戚继光,来讲述国家财政、社会现状和被轻视的军事国防。明朝,一个重文轻武,以道德礼仪来统治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悲哀的国家。

万历,这个即位最长的明朝皇帝(在位48年),自九岁便登上皇位,成为权威的象征,文官矛盾争执的仲裁者。但从小便被抹杀自我,失去自由,被迫学习诗书礼仪,五经历传的他后面也逐渐明白,皇帝代表最高权威,而这个最高权威,是来自天下臣民共同的意念。所以在文官眼里,甚至在他的母亲慈圣太后和他最信赖的老师张居正以及“大伴”冯保眼里,他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统治工具,除了他这一生最宠爱的郑贵妃和首辅申时行能够理解他外。故他自小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文官的道德规范里,做的好,便会得到老师的一句皇恩浩荡,做的不好,便会遭到老师乃至上下文官的责问。

万历皇帝其实是个聪明勤学的皇帝,自小他在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的引导下,便恪尽职守,奋发图强,立志成为一代圣君,让天下臣民安居乐业。然,理想终归在现实中成为泡影。毕竟,稳固的官僚现象在统制着这个国家,要想改变,就意味着要与文官集团对立,但,万历皇帝终归不是位有魄力的帝王,他行事优柔寡断,没有毅力,在之后的立储问题上就能够看出来,完全没有学到他那位杀伐决断的张老师三分之一。自他登基十几年来,站在政治舞台中心的是他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说起这位内阁首辅,恐怕也是褒贬不一,一面他是位勇敢的改革家,有抱负,有才能,行事又果断坚定,所以在万历的支持和依赖下,他能得以展现他的政治才华,而此时的文官集团已经成熟已久,要改革必然会撼动文官集团中的利益,所以,很快,他便数敌众多。但对于政敌,他善用权谋,在万历面前假装维护,实则借助权势,将其调离京都,而下面奉承他的地方官,便会替他清理好障碍。还有在万历朝臣面前,严禁铺张浪费,强制勤俭节约,暗地里自己却收受贿赂,铺张浪费,还允许家人在外滥用职权。这便是张居正虚伪,自私,以我为中心的一面,也是他数敌的根本原因。一个以道德约束的国家,你约束别人,对自己却不约束,自然会引起别人的不平衡,在世时可以利用皇帝的信任和权力镇压,可死后便很快就遭到文官集团的清算。而最信任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也是在张死后,才看清了他的真正面目,由此天子盛怒,张居正的家被抄,家族受处,生前与之交往甚密的官员都遭到牵连,包括万历另外一个信赖的人,冯保。

短短几个月,万历最信任的两个人,居然都是表里不一的人,他内心开始怀疑以前的自己,也开始对任何人都不信任。但对于以前的老师,也是下一任内阁首辅申行时,万历却依然十分敬重的,因为他的这位申老师,理解他,也体谅他,会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而这位申首辅,行事做风与他的前任完全不同,他是个现实主义者,行为处事稳重内敛,没有宏伟志愿,也不及张居正有才干,他只希望在他任职期间,国家上下能相安无事,因为对于这个国家的许多矛盾,其实他很清楚,但又能如何?已经根深蒂固了,他没有这个能力改变,但既已站在这个位置,他能做的就是稳定!所以他在朝中扮演的是和事佬一角,当文官之间有矛盾,他劝和;文官与皇帝之间有矛盾,他两边安抚,继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开解皇帝。他竭尽全力地维护朝政的稳定与平衡,却又遭到文官的批判,说他处事毫无原则,对皇帝的不当行为不加以阻止,未尽到内阁首辅的职责等等。对于这些,申行时从来不去争辩,也不去计较,他只想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便可。但随着立储一事的爆发,万历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关系变得恶劣,文官对皇帝无可奈何,便将矛头直指申时行,这位被夹在中间的申首辅被迫辞官。

1587年,孤立无援的万历皇帝,终于向文官妥协,他没能立自己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之子常洵为太子,而是依照文官的意愿,立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致使他自尊心受到了巨大打击,他开始以消极怠慢的态度进行对文官的报复,往后的二十几年里,他便不再踏出紫金城一步,不见文官,不理朝政。这便是万历十五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却是影响深远的一年。

同在万历十五年,一位传奇人物海瑞与世长辞。这位一生都清正廉洁的文官,却仕途坎坷,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纷争。在大众眼中,他是一位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性情古怪,情商极低的人。所以他的清正受人爱戴,但他的为人处事,却没有几个人敢认同。

海瑞在任期间,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他也是一个在圣经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在公堂判案时,他们法律的解释和执行却离不开“四书”里传统的伦理道德。这是自洪武皇帝开朝以来,所强调的复古,即以古代的理想社会作基础,依赖文化的传统而生存。本朝的圣经“四书”,为读书人必须诵习,而其中观念又通过读书人渗透于不识字的乡民中,即幼者必须追随长者,女人必须服从男人,没有知识的人必须听命于有教养的人。所以,在这样一个传统观念为主,律法为辅,失去公平公正的帝国,想要长期生存下来是非常困难的。

重农业,轻工商,也是这个国家的特色,也因为货币制度与商业法律的缺乏,人们有了积蓄也不会去从商,而是用于借贷而取得高利息,且政府又没有合法的借贷机构,穷困的家庭便只能去借高利贷。这样情况繁衍下,不但不会使社会经济发展起来,更助长了高利贷的横行,地主的壮大,使贫穷百姓陷入生存危机。对于这一点,海瑞也无法从根本出发,只能强制阻止,但这样又损害到了放贷者的利益,终究治标不治本。

最后来说说这个国家的军事国防。说到明朝军事,就不得不提到这位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抗倭英雄戚继光。可以说,生于这个朝代的武将是十分悲哀的,因为重文轻武,所以武将的地位很低下。中央集团被文官把控,所有的武将都要受文官管制。军队里很多体制,都由地方文官裁制。由于文官的轻视,社会也对军人不重视,以至于军人退伍后,只能轮落无业游民。所以这样风气下,装备落后,军队涣散,毫无纪律,也是意料之中。在一次不可思议的作战中便能看出,一支五十人至七十人的海盗组织,登陆后如入无人之境,杀人越货,直入腹中,穿过杭州,入安徽,围绕南京兜了一个大圈,而南京当时有驻军十几万人!但这依然没有引起文官们的重视。直到岛国的倭人时常犯进本朝东南沿海地区,抢劫杀人,无恶不作,以致民不聊生,这才开始引起朝廷的担忧。

而这时,军事天才戚继光自主创建的一支纪律严明的民兵队抗击倭寇大获成功后名声大噪,使得倭寇盗贼闻风丧胆,届时也受到朝廷的重视。而戚继光的戚家军之所以能被文官允许存在,一方面是因为这支民兵是由戚继光自建自费,没有花政府分文,这一点也是戚继光考虑周全,因为他知道,政府是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给他这样一笔军费的。另一方面,也是倭寇事件的严重性,再者,戚继光的才华受到两个文官大臣的赏识,一个是谭纶,他虽是文官,但同时他也是一位军事爱好者,所以与戚继光兴趣相投;另一个便是张居正。有了这两个高级文官的支持,戚继光才得以比其他武将更受重用。虽然戚继光有军事天才,但他推行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已经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所以,在谭纶和张居正死后,戚继光也被革职,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而一代将星陨落之时,西班牙军舰正在向英国挺进,三十年后,清朝的八旗兵,将本朝取而代之。

所以,不论是一国之主万历皇帝,还是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尽忠职守的申时行、清正廉名的海瑞、军事天才戚继光以及作者最后提到的自相矛盾的哲学家李贽,生于这样悲哀的时代,是他们的不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从《万历十五年》,感一代帝国的悲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um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