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不可不读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事,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
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竟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直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百度图本人对原文的肤浅理解和感悟解读如下:
第一句: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事,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
意思是:我在年少的时候,看到有些前代名人排斥佛教,所以,我因年少随顺了他们的观点,也对佛法产生了误解,由于当时对佛法尚未深入了解,是多么的无知啊。后来偶然在经书流通处,请了数卷佛经来拜读,看到经中的法义,才大吃一惊而感慨地说:“假如今生尚未读到这些佛经,几乎是虚度自己的一生啊!”
第二句:今人及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
今生如果从少年到老年,经历了生老病死之过程而从未读过佛经。或对佛家经典不屑一顾,不去读佛经,深入佛法明理解脱之旨。就像是面对宝山而不想入山取宝。真是背弃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实乃可惜啊!
百度图第三句:又一类人,虽读之,不过才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去者也。
有一种人,虽然也读佛经,不过是借用其中的名句,来充实自己高谈阔论的资本,辅助写文章的气势,的确是把极好的钢错用在了刀背上。没有以觉悟的发心去探究佛经的深妙义理,只是以走马观花的方式附着在文字表象,毫无解脱成就之功德可言。犹如进得宝山空手而归。
第四句: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竟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直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又有一种人,虽然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也曾对人讲演,只不过凭着自己的认识对佛经做肤浅解释,或妄自曲解法义,攀比高下。这种人自少一直到老死,从未依教奉行,融入践行。好似把所取到的无价之宝当作古玩,有事拿出来观赏,又是抱在怀中,藏在袖中,到兴致索然是又将它束之高阁,尘封一时。尽管如此,只要佛经一入八识田中,终能成为解脱道的种子,一旦机缘成熟就会开花结果。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百度图总之,觉者在文中把三藏经典比作宝山,把明心见性之正法精髓比作宝物。以三种比喻阐明了世间人对佛法所认知的不同境界,如上、中、下三种层次。真如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可见,一切万法皆是缘起。想明了世出世间诸法真相,唯有如来经典不可不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