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诗词
读《竹窗随笔》有感(四)

读《竹窗随笔》有感(四)

作者: 轩窗翰墨 | 来源:发表于2020-07-21 08:53 被阅读0次

                                                                       思惟修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

    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百度图片

    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

    有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本人对原文的肤浅理解和感触,依次解读如下。

    第一句: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经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

    意思是,“禅那”就是“思惟”的意思。凡是修习禅修的出家人称之为禅思比丘,表示修禅的工夫着重在“思”。可是《圆觉经》中说:“以薄地凡夫之分别妄想之心,揣度如来之圆觉心,的确不自量力,用萤火来点燃须弥山。以无明之见想契入如来涅槃大海,真是异想天开。”

    第二句:又言:“是法费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意思是,《法华经》中说:诸法实相不是靠思量和分别心所能证得的。

    第三句: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

    这是指出“思”的弊病。为何如此呢?因为思有两种:一种是正思惟,一种是邪思惟。没有思量分别的是正思惟,有思量分别的是邪思惟。比如:眼前有一朵花。心里很清楚那是一朵花,因为,当下的念头里无有任何的分别念,这是正思惟。如果,在看见花的同时,开始想花的颜色、叶子、是否好看……已是二念、三念、四念了,此乃一念不觉生三细,已堕入常边,这就是所谓的邪思惟。

    百度图片

    第四句: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有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思惟又分有二种: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来观照内心,这是背尘合觉;一是把观照内心的意念移去攀缘外境,这是背觉合尘。由观照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向外攀缘,思念越多,便离真心越远;把思量外境的意念转来观照内心,不断思惟,思惟达到极处,便能转迷为觉,明心见性了。这种从有思到无思的修行工夫,就是念佛人由有念而入无念的境界。

    百度图片

    简而言之。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确断观照“方向”的事。向内反观自心即是如理如法,把经常游荡在外的心带回家,就会接近真相。反之,心始终攀缘着一切外境时,就像在屋外沿着大象的足迹在寻觅大象,越寻越远,殊不知你所寻找的大象其实未离开家半步,只是自己选错了方向而迟迟不能觉醒。所以把思念外境的心掉转头来反观自心,循序渐进,机缘成熟,自然瓜熟蒂落。这是一种转识成智的工夫,也是从无明凡夫到彻悟觉者的必经之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竹窗随笔》有感(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fwy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