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0 二百〇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语音整理
孔子认为治国安邦的关键在于人才。他不仅重视教育来培养人才,也重视推举人才,但是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能实现和平。而用人在贤,得人在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杰出人物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上一章,孔子对于唐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在本章又对舜和武王给予了表扬。
舜是继唐尧之后出现的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姓姚,名重华,谥号为舜,史称虞舜。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姓,比如姬姓、姚姓、姜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带女字旁。这些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所以凸显了女性的重要。
虞舜的家族并不显贵,世代都是庶人,年轻的时候曾经耕种于历山,所以《孟子》中有这样的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所以他对于农牧业的生产都比较熟悉,对民间的疾苦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舜在位39年。他虽然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名望和声誉,但是依然保持了亲民的风范,与民一起劳作,同甘共苦。
舜为政最大的特点是选贤任能,孔子对此给予了一个很高的评价,就是本章所说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舜选拔和任用了哪五个人呢?一般认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大禹我们比较熟悉,就是治水。后稷掌管农业,播种五谷。而契是布五常之教,也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皋陶则掌管刑狱。伯益负责山川河流。有了这五个人,舜想要做的都由他们去执行。这五个人成为舜的左膀右臂,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所以天下归心,近悦远来,天下大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就是到了周武王时期,人才就更多了。乱臣比较难以理解,它不是为非作歹的乱臣,而是指治乱之臣,可能在行文的时候有误,或者的是“治乱”的省略。
那这十个人指的是谁呢?一般认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
这里周公旦大家比较熟悉,是周武王的弟弟,也是武王去世以后,辅佐成王的辅政大臣。
召公奭也是武王的辅政大臣。周武王在位时,周公是太师,召公就为太保,一左一右共同辅佐武王。
太公望,就是姜太公。
毕公,也是周公的弟弟,在武王去世以后辅佐成王,成王去世以后又辅佐康王,在他的辅佐之下产生了“成康之治”,使西周安定了40多年没有使用过刑罚。
荣公,这是与武王同一辈分的姬姓贵族,也就是本家族的,在文王的时候就在朝廷任职,后来也辅佐武王。
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这四个人历史上叫“文王四友”,周文王留给武王的四个股肱之臣。
最后一位是邑姜,武王的皇后,姜太公的女儿,成王的母亲。
有了这十个人,周武王就使天下得到了稳定,不仅打败了殷商,而且使西周开创了一个长治久安的局面,所以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就是说,人才太难得了,不是这样吗?通过一句反问来强化前面的观点。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说唐尧、禹舜和周武王这三个时期,是人才最为兴盛的时期,但是武王十个治世之臣之中,还有一个是妇女,因为妇女理内不理外,实际上也就是九个人而已。
在这一点的理解上,可能有一些争议,就是妇女算不算人才?在孔子看来邑姜作为女性,主管内廷事务,就是说武王有了一个贤内助,但是在治国理政方面还算不上一个人才。当然这里,可能是孔子出于当时的一种人才观,或者是对于女性本身有一些歧视,这一点多多少少还是客观存在的。
与之类似的观点,在后来的《阳货篇》中也出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论语》里涉及到女性的只有这两章,而且这个评价都是负面的。孔子从来不论述夫妻、婆媳关系,而只谈论君臣父子。这可能是出于一种历史的偏见,当然人无完人嘛。
“三分天下有其二”,说的是周朝的都城,是在今天陕西宝鸡一带,他的疆域不断的向外延伸,而当时的商朝还存在,并且是西周的宗主国。
从当时的地理环境来看,按照九州的划分,雍州、凉州、豫州、荆州、徐州、扬州都已经归了周,而殷商仅仅占有了冀、青、兖三州。所以说,“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文王已经拥有了天下2/3的土地和资源,但依然臣服于殷。
这里用了“服事”一词。“服”是臣服,听命于的意思。“事”就是事奉。这个事奉,不是侍奉。家庭范围内的是侍奉,而这个“事”是国家大事。所以文王保持了他的全德。势力范围尽管很大,但是并没有去推翻殷商。而到了武王的时候,商纣王暴虐无道,自绝于天下,武王是顺便取而代之。
孔子之所以致力于恢复周礼,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他对周王朝的充分的肯定和无条件的支持,所以最后有这么一句,“周之德,其可为至德也已。”在孔子看来,周文王实力强大,仍然服事殷,这是以小事大,是尊重天意民心的表现,是行人道而非霸道,所以对周德评价极高。而孔子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完全凭实力说话,没有谁再去看重天意民心。所以孔子他在盛赞周德的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动乱有感而发。
〔按〕乱的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乱的本义:理丝。大概是丝难理,理不清,字义就侧重丝乱状演变成混乱义。
乱臣本是治臣,这字义反差,让人无语。治字演变相反,治本是源出泰山的小河名,好对付,对付好了,名词引申为动词治理。《说文》:“乱,治也。”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句,是不是错简了?接在“乱臣十人”后面就好理解了。
一套班子九男一女,有没有熟悉的感觉?班子性别搭配由来已久也。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唐虞以来,周初为盛,人才最多。为何舜五人即治呢?粗放式管理也,那时所谓治世主要看老天爷赏不赏饭,人治微末之功。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此是“至德”吗?这三分天下有其二,大多虚占,或异族有待同化,或蛮荒有待发展,消化吸收过程中没有实力灭殷也。
孔子尊古是托古也,诸子作品中编的故事更多,不能信为史,而信其义。
孙中兴:(听说)文王不“翦商”是因为以天下苍生为念,因为“翦商”要死很多人。武王“伐纣”,也同样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考虑的则是纣王的治理已经“天怒人怨”,为了人民的愿望,替天行道(有民有命),所以要伐纣。这两种说法都是以“天下苍生”为由,只是最后的选择不同。
李零:夏人起于晋南和豫西,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一;商人起于其东,核心地区在冀南、豫东,也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一,崛起后,并占有夏的势力范围;周人起于其西,核心地区在陕西西部,也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一。周人崛起后,先从陕西西部扩展到陕西中部,再夺取夏的故地,等于以天下的三分之二包围商的核心地区,这就是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前人说是九州之地先取六州之地(郑玄),并不正确。
铎罡 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