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现实,很多事你之所以不感兴趣,恰恰是因为你不够坚持、没有做好引起的没兴趣。
有一种能力是“干一行爱一行”,但问题是,我们怎么才能一开始就能选对值得坚持的事?比如猪八戒喜欢嫦娥,再怎么坚持,嫦娥也不会喜欢他。八戒自己爱的很嗨、很深沉,但没结果,这不是低水平的勤奋,而是用正确的方法(坚持)做了错误的事。
一、毁三观的研究
记得李笑来在线下大课的时候,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结婚,那个过的更幸福?
很对多人回答,当然是自由恋爱结婚更幸福了。
关于这个问题,还真有人做过研究,结论有点毁三观:
在满分91分的情况下,刚结婚不久的夫妇,自由恋爱的满意度是70分,包办婚姻的满意度只有58分。
但是在考察那些已经结婚十年以后的夫妇,情况就逆转了,自由恋爱的满意度只有40分,包办婚姻满意度上升为68分。
最后的研究结论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自由恋爱结婚的人,更多可能的认为,婚姻最重要的是一开始的挑选,一旦结婚,就不再为努力维护关系。
而那些包办婚姻的人,从结婚的第1天开始,就没有抱太大期望。因为他们知道,必须努力才能把日子过好。
二、感
这种感觉,说的跟参加高考一样,考前努力考后放松。
刚看完这个研究的时候,我觉得挺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
首先,研究的样本数量是不是够多?且是不是同一批人?
其次,研究的这些人是不是成年人?这里的成年人不是长大了的巨婴,而是货真价实的敢于面对现实的成年人?
就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包办婚姻的大多数人过得并不幸福。即便有幸福,也不是来自于亲密关系,而是来自于亲子关系。即便最后获得了亲密关系的幸福,也不是10年之后,而是老年时期,是无情的岁月,磨平了他们的棱角,让他们获得了短暂幸福。(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人不一定能想明白)
而那些自由恋爱结婚过的不幸福的,不是自由恋爱出了问题,而是那些没有能力的人选择了自由恋爱。
这就像考大学、找工作、写作,哪有什么结束的时候,一切都是刚刚开始。
如果非要给这个研究个标准答案,就三个字:看情况。
三、面对现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尝试”,因为有了兴趣,所以更愿意去尝试。但兴趣不等于可行,也不等于这件事值得坚持到底。
就像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那个更好?具体到个人身上,还真得看情况。这里关键是,你打算什么时候面对现实?也就是说勇敢的去面对现实和想象。
在《破除成功学的迷信》里,作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19岁的美国青年,已经被哈佛录取了。但是他突然对中国功夫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就跑到中国少林寺学了两年武术。尽管吃了很多苦,最后也没有成为高手,两年之后他就放弃了。
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尝试,尝试是一件好事,但尝试不等于值得做下去。
不过,这个青年很幸运,少林寺他没白去,后来他把少林寺这段经历写出来发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从此决定做一个作家。
我认为,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区分现实和想象好例子。像这样的成功,我们就不能去简单的模仿他,只能欣赏。
尝试和坚持是矛盾的,人也是个矛盾的,这又回到了昨天说的,认清现实,接受现实。
总结一下
这次主要说的是,怎样判断目标是否值得坚持?
1.第一个思路是由兴趣入手,多去尝试
2.尝试和坚持是个矛盾体
就像包办婚姻,虽然没有自由选择,但是足够坚持也能获得幸福。
还有那个去少林寺学武的美国青年,虽然没有坚持到最后,可是这段经历仍然成就了他。
问题的关键不在成功公式,而在于你什么时候开始面对现实?
包办婚姻、喜欢又放弃的武术,他们的幸福和成就,都开始于面对现实。
你打算什么时候面对现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