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某些事触动了我的内心,产生一些感悟,我就会在脑海中写一篇文章,通常是晚上睡前或者是早上醒了摊在床上,当时就想起床后好好组织成一篇文章,可是洗漱、早饭过后,没有了多少写文章的动力了。
我觉察了一下: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成文字,是希望被某些人看到,表面上是可以懂我的人,实际却是我的养育者——终其一生的努力都在渴望被父母看见和认可。渴望被看见、被认可、满足自恋是我们一生的愿望。在脑袋中演绎一遍后,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自恋破损的焦虑似乎得到了缓解,写文章的动力消失。
焦虑真的没有了吗?细细感觉,不是!一个人躺在床上,自由联想,没有压力、没有干扰;可是,洗漱完毕回到现实,得上班、得承担责任,人立马得从自由感性模式切换到被规限的理智模式。一,暂时将“焦虑”封存,把状态调整到工作模式;二,在感性与理性的模式中来回牵扯,混沌的看文章、视频、文件等方式,让感觉变得迟钝些、麻木些,内心似乎好过些、对焦虑没那么敏感。第一种模式可以定期找安全、可靠的环境,将封存的“焦虑”解封,去触碰它、去感受它,假以时日它便可以消解。而第二种模式是最耗精力的,在这样的模式中我差不多耗去了大半生,如何定期清理残留的情绪,让我能在感性与理性中自由的切换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