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这是鲁迅先生1919年《不满》一文中的“不满论”:“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同为思想家、教育家的福泽谕吉(日本)说:“凡是好高骛远而缺乏实际行动的人往往心怀不满。”
看来,“心生不满”原由不同,价值与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福泽谕吉所批评的“心生不满”的人,其结果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抱怨”该是其显著的特征,“抱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我倒是很看重鲁迅先生的“不满论”,真正的“不满”——进步的不满足,恰应该如此。我想,面对当下“温饱富足”的生活成就,最当是发扬鲁迅先生的“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精神的,这也是“鲁迅从不过时”的一个根本所在。
我自己就常常是“不满足、不满意”自己的——为什么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人生作为与成就总是差距于他人呢?也如是,自己才有了不断地“天天向上”的。
“抱怨”,我也是有的,但更多是“抱怨”自己的努力不够。
自己的双脚登不上山的顶峰,能够埋怨他人的脚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