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群山回唱

作者: 杜克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9-02-26 08:52 被阅读8次

    生活是恼人的牢笼。一个有思想的人到了成年的时期,对生活有了成熟的感觉,他就不能不感到他关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里。

    契科夫

    我慢慢有所察觉,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已经对很多事情逐渐失去了耐性,比如听人倾诉,做一顿好吃的晚餐,看完一本有趣且引发思考的书。久而久之,我们也对电影和音乐失去了耐性,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叙事模式的观众根本无法再去接受没有激烈场面,强烈矛盾情节的画面和故事,可一旦进入这种模式,你慢慢发现,其实它们也不过如此,只是主角更漂亮些罢了。

    这也是大多数人不再看欧洲电影的原因,温吞,太艺术性,总是讲不出一个重点,说的话根本听不明白。于是,我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人们在面对真实的生活姿态是怎么样?电影只不过是我们抒发内心的一面镜子,但对我来讲,它应该让我有更多的思考性,看到我从不曾看到的那一面。

    《将来的事》在刻画一个女人在历经母亲去世,丈夫出轨后,精神世界的变化和对生活转折的态度太不像一个正常戏剧矛盾中的角色,她很平静,也很自我。其实这就是欧洲电影的常态,他们不太擅长就讲故事,他们更愿意做生活的阐述者,去刻画一个人的行为姿态,去用意识流的手法凸显人类的现状,于是乎,我们在看的时候,经常要揣摩和加以深思。然而对于不太看欧洲艺术电影的观众来讲,这就像催眠曲。这不得不让人们把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区分开来,纵然像伍尔夫那般才华,也无法抵抗命运之弦的拨弄。

    这是个女性导演的作品,纵观现今影坛,女性导演少得可怜,中国有幸存的许鞍华,美国有凯瑟琳·毕格罗成为史上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女人,独立电影界和欧洲影坛却有很多,她们不太受主流圈的追捧,甚至多数制作公司根本不愿意给她们投钱去拍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而《将来的事》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了最佳导演,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加去尊重女性导演的作品。

    《将来的事》在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以一个哲学教师的女性为中心,她的母亲离世,丈夫出轨,自己面对家庭和亲情都在精神上受到了重创,但她仍旧要生活下去,她最喜爱的学生是个热爱自由的激进分子,两人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重合点和热情,可那毕竟是精神,她的向往和现实终究连不成一条线,这时候,她将何去何从?

    欧洲电影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是什么?大概就像是你的意识冲破了现实世界,所有的情感都是你赖以生存的本质,于是你不得不被它所侵蚀。人的理性思维往往是摆在面上的,一个极度感性的人是对世界有距离感的。《将来的事》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她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里的女主人公,在一天的时间里,去探讨生命的意义,去唤醒自我的本能,去重新看待生活的遭遇和改变。

    我看欧洲电影比好莱坞晚一年半载,那时候很喜欢基耶斯洛夫斯基写实主义影像,欧洲电影很抵触好莱坞的编剧模式,认为那不是我们常会发生的事,它们更喜欢把生活当作蓝图去创作,所以看任何一部欧洲电影都会发现,剧情永远都是以简单的主人公为背景,中产阶级的家庭,或者生活上失意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更强调镜头语言和人与人的对话以及距离。

    女主人公内心的荒芜是因为际遇而产生的,电影通过大量场景的转换来表达她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表现,如在工作上她是独立的,一个成功的心理学教授,面对学生她是强势而不故作姿态的那种,她坚信自己的理念,也坚信自己的生活;然而就在生活发生转变,丈夫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后,她的这层理念被打破,她所对立的理性一面被完全压制,在家庭上她无可奈何,她作为唯一的女儿要照顾精神不稳定的母亲,母亲去世后她理性的世界完全倒塌。 母亲是她生活上不可缺失的角色,一旦这种被依赖感消失,她的坚强盾牌开始慢慢失效。人在一个理性缺失的状态下是最孤独的个体,她的亲情和爱情都受到了重创,于是她试图在喜欢的人群中央找到慰藉。

    她最欣赏的学生是他独自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两人可以交流很多,可以达到很多共鸣点。看上去师生恋是违反伦理道德观念的,但《将来的事》明显不是冲着人的欲望去的,而是用大量哲学观念来引导主角的思想,他们一起在山上度假,一起去感受重新生活的力量,就算两人的内心萌生过对爱情的欲望,可那也是点到为止。这也是这部电影精彩的地方,所有的轻描淡写都只是为了凸显生活的意义,两人试图用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来弥补各自对生活激情的缺失,如果说这样的方式并不奏效,那其实也是错误的观念,就像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

    本片是没有男主人公的,丈夫,儿子,学生都是女主角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给她带来的生活哲思是引发她对于自己思考的源泉。

    当然,每个人看电影的方式和角度是不同的,这也是电影创作有趣的一点。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喜欢简单的情节,也可以喜欢更幽默的方式,这和每个人性格有关。 所以电影作为第八大艺术而存在着,不单单只是为了取悦,是为了批判,是为了哲思,也是为了 21 世纪人文科技发展。

    全片围绕的都是女主人公内敛的心理过程而展开,如此女性主义的电影没有经历过岁月沉淀的一般女演员是驾驭不了的,虽然没有过多的矛盾点,可这也是表演中最难的一部分,如何在平静的表面下泛起层层波澜?于佩尔是这部电影最明亮的闪烁点,她的沉思和忧虑,彷徨和微笑,都附和在角色深处,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跟随着她的表演和行为动态去感受她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自然是无可比拟的,我想起看《钢琴教师》时的震惊,那个女人最后把刀狠狠地扎进自己的胸口,眼神坚定而深刻,这是偏执面的于佩尔。又想起看《她》时的不安,那个女人制造了一场危险性游戏,眼神阴郁而脆弱,这是性感面的于佩尔。《将来的事》呢?这个女人穿着粉色裙子站在青山之上,眼神悠远淡然,这是感性面的于佩尔。

    最后我还是想说说我对纯艺术性质电影的看法,它可能不会给你一个新的世界观,也不会让你短暂地逃避现实,更不会给你一个浪漫到死的结局。可它能够给你一个崭新的世界,也许还会让你静下心来,完完整整地感受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话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我们需不需要艺术电影,答案是需要的 。

    在伯格曼眼里,电影应该是写实的,他不追求写意的效果,这是我们所公认的艺术大师所留下来的财富;后来安东尼奥尼和塔可夫斯基等一再把电影极度实验化,在欧洲,有太多电影先锋者等待着做实验,继而在戛纳或者柏林电影节,我们谈论的永远都是电影。《将来的事》更符合当代女性创作趋势,不过分矫揉造作,不义正言辞地宣言女权主义,它类似于候麦一流,把作者电影系生活即是艺术的理念在渐渐扩散,它独有的魅力无以言表,只有在某一类人心中,有着强烈的炙热感。

    电影里说:冥想下的满足建构真实的慰藉。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又多活了一年,它以不复存在的味道把你吞噬。的确,这样的独身主义和柏拉图不适用于生活本身,但我们在很多年来都在做这样的尝试,或聊以自慰,或远离人烟,其实哪样都不足以代替生活的全部。

    取名为《将来的事》,大致还是在代表希望,希望自己能够在独立的人生中创造独立的自我,希望有一天不再用依赖感麻痹自己,更希望自己欢欢笑笑,完完整整。将来更像是一种寓言,寓言一年两年,五年十年,且都不能替代当下。电影一直用过渡式的情感来回避过去,凝望未来之事。但婉转迂回,都不如当下来得痛快,肆意洒脱。

    这似乎是电影存在的本意,如何活于当下?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讲,这样的话本身是分裂的,可我们也曾试图用冥想来麻痹现实,其实现实不可怕,过去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当下,因为当下时光,只有现实是真的,这意味着我们从来都不需要梦境,但电影,我们却一直留有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等待,群山回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po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