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李崇建老师和曹敬唯老师来到了宜宾五中,和当地区教育局的领导、学校的校长、五中的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一次关于《好奇的对话激发孩子內驱力》的讲座。崇建老师极具亲和力,听他的讲座,感觉就像在听一位老朋友和你唠家常,但是他的话语却又是如此的真诚、有力,时时都在触动着我的内心,在我的心里激起回响。
听完崇建老师的讲座,我对好奇一词有了一点的感觉,之前这个词只是我头脑认知层面的两个字,我懂它的意思,但是不知道真正的好奇是什么状态的,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在好奇的体验方面像一个刚刚认识世界的孩子一样,是空白的,但同时心中却充满认知带来的评判。
崇建老师的讲座让我思考,自己为什么不会、不能带着好奇去开展和他人的对话呢?
首先是心中的评判之声在作怪,对于目前的我而言,放下评判很难。心中的评判之声一直在,遇到事情首先就出现了对错的区别,这样的区别让自己很难产生好奇和探寻,往往就陷入到纠正和说理、劝说、理论之中。
如果一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记不住单词,我的头脑中首先反应的是每个人都可以记住单词,只要他愿意去记。这样的想法会让我说服孩子努力就会记住,也会告诉他一些自己总结出来的记单词的经验。可是这样的做法真的有效吗?我自己遇到很多向我抱怨记不住单词的学生,最后的结果是他们基本还是卡在被单词困扰的境况中。
听了崇建老师的讲座,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当一个孩子向我抱怨记不住单词的时候,他真正想要向我表达的是什么?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发生了什么让他觉得记单词是挑战?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状况?我的关注点是在他整个人的身上吗还是只是停留在记单词这件事上呢?
当我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感觉我真的有点好奇了,我对好奇有了一点感觉。
昨天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和我聊天,他上大学正在军训,在军训期间遇到了一些挑战,我和他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给他提出了很多建议。我意识到当他跟我说起这些挑战的时候,我的内心发出的声音是:这些挑战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没有什么。这样的声音阻隔了我深入了解他的内心状态,让我进入了说道理模式。
我发现一旦进入到真实的对话中,原有的思维模式就自动开启了它的运转功能。我在和他对话的过程中也没有自我觉察,我和自己没有联结,所以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无力感。我在对话的过程中劝那个孩子不要在意结果,只是在过程中去努力,可是他不知道如何努力,他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他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努力。
在和孩子对话结束后,我回顾这个对话,如果我用好奇对话模式应该如何开展和孩子的对话呢?
这个孩子心中希望的状况是什么呢?目前的状况和希望的状况之间存在的障碍是什么呢?这个孩子如何看待这个障碍呢?挪开这个障碍的关键是什么呢?谁是目前状况中可以帮忙的人呢?他可以找到哪些资源来迎接这些挑战呢?自己对这些挑战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自己这些问题是否是真的带着好奇来关注这个孩子,但是我相信只要把自己的评判之声先放下,不说道理,不给答案,不给建议,不引导孩子向自己期待的方向,也不去好奇他为什么会这样,我就会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路虽远,行则将至。”行动、实践是唯一让自己进步的路。
其次,我觉得自己常常处于认为自己知道答案,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认为自己有经验的心理模式。这样的心理模式导致自己经常好为人师。事实上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是却往往抛不开自己这种固有的思维习惯。当一个小孩子问我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我告诉他我不知道答案,我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我这么大的人竟然不知道答案,在小孩子面前没有尊严。可是我的这些想法是正确的吗?这些想法又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呢?这些想法像机器的发动机一样在支持着我运转。
如果用冰山模型来探索一下我的这种状况,我喜欢告诉他人答案,喜欢给他人建议的行为背后的冰山模型,在感受层面是感觉满足。感受背后的感受是我觉得自己知道的多,有经验。我的期待是希望获得小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我的渴望是自己有价值感、成就感和信任感。我的自我是认同和尊重。
一直希望自己学会和孩子展开真正的对话,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实践,但是目前自己的进步非常缓慢,听我崇建老师的讲座之后,渴望和他人、和自己联结的愿望更加迫切,在这条路上我愿意继续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