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撇着嘴哭着寻找吃的,这是生存的本能。婴儿哭了,大多数是因为饿了,吃饱了就变得很乖。一个人临终前吃不下去了,渐渐熬成皮包骨,死神开始召唤,离死亡也近了。吃饭看似一件简单的事,司空见惯,那么怎样吃才健康?《弟子规》中有一句对吃饭的描述:“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这句话是说吃饭如果挑三拣四,或者不知道适可而止,可是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的。吃饭讲原则,合理搭配,健康才无忧;挑肥拣瘦,暴饮暴食,贻害无穷。小小的一日三餐蕴含着大道理。
现在的物质生活非常的优裕,大多数独生子女含着金汤勺出生,全家人宠着惯着,就连吃饭,也诸多溺爱。想吃的就大快朵颐,不想吃的就一点不吃,孩子要么暴饮暴食,要么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下降。身边有很多的例子:邻居家的浩浩吃饭不吃青菜,只吃米饭不吃菜,面食一口不吃,饿了就吃零食,从小就很瘦,像个小豆苗。她妈妈见了我就叹气:太难养了!吃饭挑三拣四,天气一变化就容易生病。追根结底就是从小没给孩子立规矩,由着孩子的性子走,小则养成坏习惯,大则导致伤身体。因此从小就需要给孩子立个饮食规矩:家长做什么吃什么,这是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孩子自己的身体负责。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极大的改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吃的食物非常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湖里游的,应有尽有,可谓空前盛况。走在街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招牌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让我们眼花缭乱。自助餐更是冷热烤涮,甜点冷饮,东西南北菜系,挑战者我们的肠胃极限。经常看到报上报道:原本198元一位的高档自助餐,只要99元就能“岔着吃”,这一折扣让24岁的小伙子“逮住机会”放纵吃喝,结果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住院两周,花了2万多元医药费。吃的时候想“捞回本”,却不想暴饮暴食严重损害了我们的健康。
同事小王告诉我:小时候家里每次改善伙食的时候,父母总把最好的肉都夹到他碗里,他的碗里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父母却舍不得吃一点。慢慢长大了,吃饭的时候他还是保留着小时候的习惯,遇到好吃的饭菜则猛吃,直到吃到肚子撑得不行才停下筷子;遇到不想吃的饭菜就吃一点点。做完剧烈运动还爱喝冰镇的饮料。三十岁以后身体开始出问题了:一开始一年就会有几次胃肠不舒服,轻则拉肚子,重则浑身冒冷汗全身打颤,去医院输液才能好。后来愈发的严重,人也看着很憔悴气色很差,他苦不堪言,出远门就随身带着拉肚子的药。这都是长期不合理的吃饭习惯引起的慢性肠胃病。
《黄帝内经》讲,饮食自备,脾胃自伤 情绪不好,肝气郁结。现代的人吃的太好,超过了古代的皇帝。清朝皇帝吃的最好的是乾隆,吃的是鹿肉。到了清朝后期,国力亏空,皇帝主要吃猪羊鸡肉。澳洲龙虾,小龙虾之类的海鲜光绪皇帝都没吃过,我们现在的平民百姓却也能在餐桌上饕餮。东西太多,诱惑太大,控制不住自己。一旦过了原则,吃的太多,就伤了脾胃。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吃的东西没有转化成营养,长期就会造成血虚,血虚了五脏肺腑都受伤了。可见吃的过量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啊!
能控制自己的口欲,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益处;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做事有规矩有底线,对一个的终身有益。吃饭的学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