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 先生的《三字经》,2018 年 9 月版
以下是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学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12.28
【王应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莫一多】养了小孩,不教育的话,父亲有很大的责任。在教育的小孩的时候,不够庄严、严格的话,教师的态度就有一些懒惰了。
莫一多&教育 => 在古代的时候,父亲的角色承担了教育后代的主要职责,母亲的角色更多是养育的角色。教育的结果是好还是坏,父亲有很大的责任。教师的角色的话,有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其实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占比。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做到庄严、严格,在孩子们还没有到一定认知的时候,严格遵守秩序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守破离”的第一步是守,教育的第一步应该也是严格控制孩子们的言行不逾矩。
【王应麟】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莫一多】小孩子不学习,并不是一件好事。小时候如果不学习的话,长大之后也没什么能做的,很可能就没出息。
莫一多&教育 => 在古代的时候,小孩子不学习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责骂、打骂也时常发生。解决小孩子不学习的问题,有时候父母单方面可以搞定,有时候需要父母、教师、小孩子合作搞定,不学习的原因肯定是不单一的。另外,古代崇尚“君子”、“士”的代表,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成为这类人的方式。当时,非常多人很老了还在考科举,为“君子”、“士”而奋斗终身,这大概也是一种终身学习吧。
【王应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莫一多】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的话,是无法成为美好的器物的。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无法了解“义”的。
莫一多&教育 => 《论语》中有出现过“君子不器”,句子中的“器”指代的是某种超脱(超凡入圣)的技艺。回过来看“玉不琢,不成器”的话,可以回归到“人不琢,不成器”、“人不琢,不成士”。一个人如果不成长,不变化的话,是无法成为“士”“君子”的。在“人不学,不知义”的句子中,我想“义”指代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里的“义”,也可能更久远意义上的“义”,它并不单纯指我们常理解的义气、仁义,可能更多是接近“内圣外王”的义,我也不太概括的来。
如果有更了解的朋友,欢迎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