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万蕴芳;配图:完 璧】
新中国成立前,我家住在东府街10号,一座两进四合院,人称“万公馆”,祖宗几代在这座四合院里住了30多年,1950年才搬出这院子。我在这院子里度过了18个春秋。
20世纪30~40年代,成都人敬神与祭祖仪式是很隆重的。
那时我家住在成都市东府街10号,是一座两进四合院,人称“万公馆”。万公馆坐北朝南,后院正中是堂屋,堂屋用来敬神和祭祖,两侧厢房住人。
堂屋呈方形,约40平方米,三合土地坪,正面墙壁全为木板。堂屋正中央为两米高的木制大神龛,上挂一幅一米高的天、地、君、亲、师画像,分别代表天、地、君王、亲人和老师。大神龛下面供奉着灶王爷神龛。神龛前并放着两张楠木大方桌,上摆着一只大花瓶和两盆花,祭奠时桌上会摆上许多供品。神龛左侧有一张供桌,供放着祖宗牌位。一个木制玻璃框大盒里面放着我们家三代人的牌位,曾祖父、曾祖母的牌位立在最上面,第二层是祖父和祖母的牌位,父亲的牌位立在最下面。供桌上有蜡台一双,香炉一座。桌前有一个大蒲团,供祭奠用。堂屋右侧放着我奶奶的巨幅画像,画前放着一张供桌。为什么我奶奶被单独供奉?我奶奶早年守寡,将我父亲培养成材,因此父亲对她老人家特别尊重。
堂屋的左右两侧分别摆着四把雕花大木椅和两个茶几。堂屋的门坎很高,约40厘米。堂屋正面为三道门,每道门都为双扇开,每扇门上部都装着玻璃。堂屋内左右两侧各有一小门,左小门通主卧室,右小门通客厅。堂屋的正门平日紧闭着,只在两种情况下打开,一是敬神、祭祖时打开,另一种是来了上宾贵客时打开,由此将客人迎进客厅。虽然堂屋有小门通主卧室,但一般不从这里进主卧室,而是从次卧室进主卧室。打扫堂屋的清洁用具是专用的。
每年的敬神、祭祖活动至少四次。腊月二十八日是敬神、祭祖最隆重的日子。这天中午,一家老少全聚集到堂屋敬神祭祖。供桌上摆满了各种供品。正中是一只煮熟的完整的大公鸡,鸡立式摆放,鸡头、鸡冠要呈昂首状,尾巴上还要插几支公鸡尾长毛。公鸡前方及两旁摆放许多其他供品:一个大肘子(上面插一双筷子),一条大鱼,一大碗甜烧白,一大碗咸烧白,一大碗酥肉,一大碗丸子,两大盘广柑、橘子,还有糖果、点心等,此外还要将煮熟的米饭捏成饭团,上面插上柏树枝叶分别放在各供桌上。
由于父亲已过世,敬神、祭祖仪式在长子带领下进行。长子先点燃蜡烛,上三炷香,然后作揖磕头三次,之后按长幼次序分别进行。这种仪式,身为寡妇的母亲即未亡人是不能参加的。
清明节时,全家到祖先的墓地坟前祭祀。带上已故祖先生前爱吃的食品供上,点香蜡,烧纸钱,仪式完成后要在坟上插一支魂幡。
阴历七月半,人称鬼节,主要以烧纸钱的方式给已故的祖先送钱,同时也要给孤魂野鬼一些施舍。先将纸钱用白纸包成许多“封封儿”(编者注:即一份一份的),在前院烧掉,然后将施舍给孤魂野鬼的纸钱散在大门外烧掉。鬼节还要到庙里捐一些钱,请做道场,请菩萨超度亡灵。
中秋节敬神、祭祖不在堂屋进行,而是将供桌、祭品搬到院子里,等到月亮升至半空时,朝天对月而祭,供桌上摆放的供品主要是月饼和水果,仪式仍由长子领头主持进行。
(下篇:《东府街往昔岁月》2·花园洋楼四合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