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生物中,我最了解和熟悉的就是蜜蜂。在我儿童和少年时期,父亲养了十几年蜜蜂。
我们既享受过蜂蜜的营养和甜蜜,也经受过被蜜蜂蜇过的疼痛和狼狈,所以我对蜜蜂又爱又怕。
养蜂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具备丰富详尽的专业知识和准确轻柔的操作。
父亲买了一本很厚的《养蜂手册》,充当他的老师和教练。我也经常打开这本有彩图的书探索和发现,满足我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蜜蜂群是一个有组织的而且分工明确的社会,每个群只能有一个蜂王,个头很大,负责产卵。
雄蜂负责照看幼蜂和蜂王,采蜜的叫工蜂,是雌性蜂。
蜂箱的出入口很小,只能容纳两只蜜蜂同时进出。入口内侧有两只卫兵看守检查,没有收获的工蜂会被赶出去,继续劳动。
工蜂冬天几乎不工作,可以活几个月。夏天的时候,工蜂日夜不停地采蜜,晚上也不休息,四十多天就累死了。
所以人类总在赞叹和宣扬蜜蜂的勤劳无私,它们确实是勤快而且不怕死的。
植物开花,并不是供人们欣赏,而是吸引蜜蜂等昆虫为它们传播花粉。
蜜蜂在钻到花朵中吸蜜的时候,腿上会粘满黄色的花粉,并不是它有意采的。花粉是幼蜂的食物。
蜜蜂还会采来蜂胶和蜂蜡,它们都是蜂巢的建筑材料,也被人规范使用的。
蜜蜂也有侦察兵。如果出去侦查的工蜂发现了蜜源,就会在门口飞舞八字,这是它们的语言,其他蜜蜂就会随它去采蜜。
据科学家研究,蜜蜂采一公斤蜜需要飞几十公里,采上万朵花。
我们住在陕西商洛山区,天气寒冷,花源少,所以养蜂人非常稀少。
春天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和夏天随处可见香气袭人的槐花,是蜂蜜的主要来源。
我们家每年能摇出一百多斤新鲜纯净的蜂蜜。除了自己享用,还馈赠亲朋好友,或者送给乡亲邻里做药引子。
窝里的雄蜂负责照看幼蜂和蜂王,但是由于数量很多,所以不劳动的也很多,父亲要经常把懒散多余的雄蜂清理出去。
养蜂是很麻烦辛苦的事情,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细心,耐心的品质。
北方的冬天非常冷,百分之九十的蜜蜂会冻死或者饿死。严寒时节,要给蜂窝盖上厚厚的棉被子,木头蜂箱外面还要裹上厚厚的草垫子。
北方的冬天没有花,蜜蜂采不到蜜,我们就给它们喂白糖水。阳光灿烂,天气暖和时,它们也出来活动,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窝里。
蜜蜂轻易不会蜇人,只有在它自己以为生命受到威胁时,才用尾部的毒刺才蜇人。蜇完人,它自己也就死了。
父亲的蜂箱就放在我家窗子下,我每天上厕所都要经过。每次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缩着头,猫着腰,迈着碎步,不敢太快也不敢太慢。
我多次被蜜蜂蜇到脸上,奇痛,而且几秒钟之后就会肿胀得看不到眼睛,失去了人形。又胀又疼,一周以后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我妹妹被蜇以后会全身过敏,又红又肿。父母用肥皂水大蒜汁去擦,其实都不管用。
父亲的手经常被蜇,他已经习惯了,从来不吭声,悄悄拔掉刺,也不用做其他处理。
见到蜜蜂追来,不要跑,也不要用手打。你越跑,它追得越欢;你越打,它蜇得越狠。
我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蜜蜂怕刮风。所以我如果发现蜜蜂追我,就对它吹气,它就跑了。
蜂巢里蜂蜜装满了,蜜蜂会用蜡把它们封起来保护,我们摇蜂蜜时必须把封蜡踢掉。
父亲用铁皮制作一个桶,把蜂巢竖着固定在桶中,摇手柄,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蜜就被甩出来落在桶中。
冬天的时候,由于气温低,存放在家里的蜂蜜会凝固结晶,暖和后,会重新化开。
每群蜂只能有一个蜂王,体型很大。如果王多了,它就会带走一些蜂分家。
父亲要提早发现,把新王放到一个新箱中,再给它安排一些新蜂。否则它就会带一些蜂飞走了。
养蜜蜂是非常麻烦琐碎的事情。养蜂王的巢很大,是特制的,有专用模具,我们都会做。
父亲养的叫“西蜂”或“洋蜂”,蜂巢有国家生产的,把它们竖着立在箱中,蜜蜂会自动用蜡磊巢。
蜜蜂没有用尺子量,可是它们的巢都是标准的六边形,这里头的奥秘,科学家也无法解释。
大自然的神奇永远令我们敬仰惊叹向往探索。父亲也像蜜蜂一样勤劳无私,知足奉献,聪明能干,直到生命终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