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零基础小白,我建议你去网上搜一下这本书的电子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在网易蜗牛读书、藏书馆等app上都可以免费阅读。
今天的文章,有以下两个个重点:
第一是怎能才能选到好书
第二是怎么把书读深,怎么更好的记住你读过的书
一、怎么选好书?
关于选书,通常有这么几个误区:
1.公号平台推荐,推荐语写的神乎其神,看完之后心潮澎湃,立刻——下单;
2.逛书店,看到书名吸引人,简单翻了几页,下单;
3.身边读书牛人朋友推荐,不经思索就记下,然后下单;
冲动购买包括但不限于这些情况。我曾问我一个常常冲动购买的朋友,为什么她总是会冲动买书而不加节制。
她的回答很简单,她说买书就是在做自我投资,而且这项投资是“花最小的代价,获最大的收益”,为什么要节制?
其实,她不了解的是,买书并非投资,读书才是!
书买来,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看不下去,拿去垫桌脚,盖泡面。
勉强看完也毫无收获。
这不是在进行自我投资,这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所以,选到自己有兴趣能读下去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网络时代,本来选书应该成为一件更为便捷的事,然而现实情况却不一定,大部分人还不知道如何用网络去筛选。
下面简单说说我选书的方法。
首先是获得书的渠道:
1.从一本书牵出一部分书,这种方法叫“枢纽书”法。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柯察金喜欢读《牛虻》;
2.从牛逼作者牵出他喜欢的牛逼作者。比如村上村树喜欢菲茨杰拉德,莫言对马尔克斯推崇备致。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享誉世界,马尔克斯就更厉害了,直接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先河,《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更是经典的经典;
3.一些比较厉害的知识大v们,也会推荐,比如罗胖,他就会推荐,他推荐的有感兴趣的你也可以纳入你的买书清单里;
4.还有在生活中、朋友推荐、网络上你也会得知很多书,这些书都可以列入你买书清单里,但关键是要去做筛选。剔除那些在你看到标题或别人的推荐语之后,和你想象中差别较大的书。
所以,到这里,怎么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四步筛选法,帮你选出你心中的好书:
1.获知一本书之后首先去豆瓣搜书评,阅读排名靠前的至少三篇书评之后,你大致就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
2.再到读书app上,找到这本书预先浏览序言和前几章,读书app很多,比如网易蜗牛读书(每天免费阅读1小时)、藏书馆app(每天免费下载3本书)、微信读书等,这些app都很方便,资源也比较齐全;
3.经历过这个阶段,你对这本书的内容调性基本都了解了,然后再从你的买书清单里做出标记,明确应不应该买;
4.如果你还不放心,那再去看看作者是谁,至今再版或印刷了多少次。好的书一般印刷次数也比较多。比如《批判性思维工具》这本书,截止2016年3月就印刷了13次。
好了,如果经过了上面这4个步骤,你还决定要买,那么这本书一定不再是你冲动购买的了。如果这样买来的书,你还是拿它去垫桌脚或盖泡面,那么就不是书的问题了,那就是你的问题了,再去找自身的问题。
二、怎么把书读深
一般来说,阅读有3个维度,分别是
第一,精神享受:享受阅读带来的那一份娴静安宁的感受,从书中获得平静,或者代入进作者的经历,和作者一样去经历人生,去感悟生活。
第二,学以致用:比如我们为了写讲书稿拆书稿去读书,这就是学以致用。最顶级的学以致用阅读是主题阅读,为了佐证自己要写的某一个观点,去遍寻同一主题下的书籍,并从中筛选素材和观点,这就是主题阅读。
第三,好奇心:我开始了“大量”阅读,最初的动机,就是怀着对我们这个时代,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而去阅读的。当我有了一些感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我就想把这些东西写下来。所以慢慢加入了写稿大军,因此现在的状态是好奇心一样有,同时为了写稿而进行学以致用。
这三个维度没有冲突,可能同时存在一个人的阅读动机里,所以也不必纠结自己处在哪一个维度里,阅读的深度与否其实和维度也没有太大关系。那么,阅读深度和什么有关呢?
阅读深度和你的阅读体验有关。
这也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核心观点。
如果你看书时,没什么感受,那你肯定没收获。或者看完后你思绪万千,但要说却说不出来,一段时间就完全忘记了。
有人把我们的大脑比作硬盘,认为我们应该要像硬盘一样,多去存东西,存的越多取出来的也就越多。咋一看好像是这样,但是这个观点不确切,为什么不确切呢?因为“存取东西”还存在存取效率的问题,有的人疯狂的加塞知识,到用的时候却取不出来。所以更确切的说法是,把人的大脑比做在CPU控制下的硬盘。CPU负责的就是存取效率问题,也就是你实际运用知识的效率问题。
一个很明确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大脑只对那些深入思考过的事情印象深刻,它就像计算机在编码,思考相关细节越多,越深入分析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CPU提取记忆时越容易。也就越容易有效的运用。
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做?
以下几个步骤,帮你完美解决:
一是先粗后细,先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再丰富细节佐证你概述的大概,做到主次分明,去除冗长无用的信息。
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用科学的、人性化的笔记方法帮助提升阅读感悟。
记笔记对于阅读来说很重要,这是提升阅读体验的最好的方法。因为阅读时,你的阅读体验和大脑里的思维,其实是隐性的,无意识的思考,而做笔记就是在把大脑里,隐性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到纸上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思维的再梳理和再加工。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早就发现了这个有效阅读的规律,所以,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阅读和做札记的书籍就多达1500种以上。列宁读过的书上,常常写有眉批,还写了读书心得、内容摘要。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当他从长沙一师毕业时,做的笔记批注多达100万+字。
关于记笔记,有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呢?
当然有,以下是某千万级公号平台创始人分享的“五部笔记法”:
1.阅读:在读书时候,遇到某个确实有启发的片段时,停下来精读,划出来,或者抄录下来。
2.自述: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写出自己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转换成自己可以准确无误复述的语言。
3.提问:提一个可以引发你思考的问题,或者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问题。
4.回忆:回忆自身过去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场景,分析原因。
5.下一步:写下针对这个问题,自己可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今后如何让这个知识点在自己的生活里发挥作用。
把这五部做好,你的阅读一定能越来越深。
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才能让我们这些阅读感悟不忘记,更好的记住这些书呢?
两个方法:
第一,定期去重读你做的笔记;
第二,看完一本书后,写下你的读后感、书评,并创造机会和时机,把你对某本书的观点,在交流时大胆说出来。
以上内容,都属于知易行难,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却实践做起来,并不容易。但要明白,作者花了半辈子精力写就的一本书,你想轻轻松松的就读的深刻,还能运用出来,本身就不符合实际。所以,我们在阅读实践中,要坚持去做这些刻意练习。
其实不需要太长,一个月你就能感受到自己在阅读方面的变化,在对书的理解上,会比以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坚持下去,在你的阅读生涯里,一定会有更巨大的收获。
我是楠小鱼,终身学习者,拆书讲书践行者,热衷阅读写作。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从零开始学写作,一个月疯狂输出5万+字,5个月获得稿费3000+。关注我,我将为你带来更多有价值的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