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读笔记006:学而第六

作者: 逆旅怪客大力哥 | 来源:发表于2015-10-09 09:04 被阅读257次

    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通解: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笔记:

    德与识,也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到底该怎么安排?德、识孰先孰后的问题争论了几千年,而今依然在争论。无德之人、学识越高,能力越强,破坏越大。但是德从何来?如果德自天性,那就没有孔夫子什么事了。如果德自教育中来,那么识——文化教育的就应该先行。这么一来,德与识就不是孰先孰后的问题了,而转变成了怎么才能寓德于教,即,怎么样通过文化教育实现道德教化的目的。同时,问题则转移到“文”的解释。

    此处,“文”作何解?痛解是文献知识,《论语集释》“黄氏震日钞...所谓文者,又礼乐射御书数之谓也”。如此答案则明朗了。礼乐射御书数,是什么?君子六艺!孔子是以君子六艺来教学生的,他的道德教化也是通过这六艺来实现传授的。可见此节并非要将德与识分个先后,而是指导怎么寓德于教,实现德识俱全,相得益彰。

    再换个方式,行有余力,如果将“有”解作“又”,即又增加点精力,就是说,光知道什么是德,机械的去执行德还不够,还应该学文,学君子六艺,更加强化巩固德,更加加深对德的体会理解,从而“固德”,使德不至于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就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一定要通过例题来理解,光记住公式几乎是不知道怎么使用的,而且记不住,但是通过大量的例题训练后,具体公式哪怕忘了,自己也会独立的依据经验推导出公式来。

    《论语》是经过了精心编排的,前后文往往有一定的承接联系。

    第二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跟着孔子说到了“巧言令色”,其用意在提醒弟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后世王莽就是例子,天下闻名的孝子忠诚最终露出擅权篡国的面目。

    曾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对他期望很高。第四节,曾参说了自己对德的体会,孔子在第五节立刻说起治国使民的事,第六节在说了一些德的具体事项之后又说“学文”。其意在对曾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参,你在孝悌信爱众亲仁上都做的很好,但你学习德不仅仅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有德之人,还学习治国,让你的德被民众,更进一步,你要更多的学习君子六艺,学习、整理古代文献,从而更好的教化民众。

    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化天下!志何其壮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闲读笔记006:学而第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uncttx.html